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系统谋划,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编制了《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
《建设指南(2024版)》从构建满足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人工智能+”高水平赋能需求的标准体系出发,首先概述了人工智能产业的现状,指出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重要性,接着明确了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原则等,并详细描述了建设思路、重点方向以及保障措施,以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 产业发展现状: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市场规模庞大,新技术如大模型迭代加速,产业呈现创新技术突破、行业应用融合和国际合作协同等新特点。
- 总体要求:明确指导思想,提出发展目标,包括提升标准与产业科技创新的联动水平,制定新标准,推广标准实施,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 建设思路:阐述人工智能标准体系结构,包括基础共性、基础支撑、关键技术等七个部分,以及标准体系框架。
- 重点方向:详细介绍基础共性标准、基础支撑标准、关键技术标准、智能产品与服务标准、赋能新型工业化标准、行业应用标准以及安全/治理标准。
- 保障措施:提出完善组织建设、构建人才队伍、加强宣贯推广等保障措施,以确保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顺利实施。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完善标准体系方面的具体目标包括:到2026年,标准与产业科技创新的联动水平持续提升,新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项以上,引领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形成。此外,我国还将推动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将标准化人才纳入职业能力评价和激励范围,构建标准化人才梯队。
为实现这些目标,将采取以下措施:
- 完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人工智能领域标准化技术组织,统筹产学研用各方、产业链各环节优势力量,协同推进人工智能标准建设。
- 构建人才队伍:鼓励标准化研究机构培养和引进标准化高端人才,加强面向标准化从业人员的专题培训。
- 加强宣贯推广:指导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组织、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等,面向企业开展人工智能标准体系、重点标准的宣贯和培训,引导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管理、检测等环节对标达标。
人工智能标准体系结构中的七个部分及其内容包括:
- 基础共性标准,包括人工智能术语、参考架构、测试评估、管理、可持续等标准。
- 基础支撑标准,包括基础数据服务、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计算设备、算力中心、系统软件、开发框架、软硬件协同等标准。
- 关键技术标准,包括机器学习、知识图谱、大模型、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语音、计算机视觉、生物特征识别、人机混合增强智能、智能体、群体智能、跨媒体智能、具身智能等标准。
- 智能产品与服务标准,包括智能机器人、智能运载工具、智能移动终端、数字人、智能服务等标准。
- 赋能新型工业化标准,包括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营销服务、运营管理等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标准,以及重点行业智能升级标准。
- 行业应用标准,涉及智慧城市、科学智算、智慧农业、智慧能源、智慧环保、智慧金融、智慧物流、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文旅等多个领域的标准研究。
- 安全/治理标准,涵盖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安全、治理等方面的标准,如基础安全、数据、算法和模型安全、网络、技术和系统安全、安全管理和服务、安全测试评估、安全标注、内容标识、产品和应用安全等。
附一图读懂
点击图片查看高清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