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高精度地图数据的安全传输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2025年4月,由中国自然资源部发布的《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数据传输安全保护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首次系统性地制定了相关安全标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该文件旨在规范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数据在车载终端、路侧终端与地图专有平台之间的传输安全,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身份可信。本文将从安全措施、运行机制和行业影响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探讨该规范的实际内涵。
01 构建多层次防护体系
《规范》针对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数据的传输场景,提出了分层次的安全保护措施,确保数据在采集、传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该技术规范构建了三级防护体系:数据层要求保密处理与密码保护(GB/T 37092),传输层强制身份认证与安全通道(GB/T 38636),验证层规定测评标准(GB/T 43206),形成闭环管理。
1. 数据分类保护
《规范》将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数据分为两类:产品数据和传感器数据,并针对其特点采取不同的安全措施。通过区分产品数据与传感器数据,实施差异化的保护要求。
- 产品数据(如导航电子地图)主要用于公开服务,其安全要求侧重于完整性保护和身份认证,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篡改,且接收方身份可信。
- 传感器数据(如摄像头、激光雷达采集的地理信息)涉及原始测绘数据,需进行保密处理,并采用加密和完整性校验,防止敏感信息泄露。
这种分类管理方式既满足了公开数据的高效流通需求,又保障了敏感数据的安全。
2. 传输安全技术
为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规范》规定了以下关键技术:
- 身份认证:采用数字证书(如车载终端证书、路侧终端证书)验证通信双方身份,防止非法设备接入。
- 加密传输:推荐使用GB/T 38636规定的传输层密码协议(TLCP),建立安全通道,防止数据被窃听或篡改。
- 完整性校验:利用密码模块(符合GB/T 37092)对数据进行签名和验证,确保数据未被篡改。
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认证+加密+校验”的安全传输机制,有效防止数据泄露和伪造攻击。
3. 数据安全处理
针对传感器数据,《规范》特别强调:
- 地理信息保密处理:采用国家认定的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脱敏或加密,使其符合测绘数据安全管理要求。
- 密码保护:使用符合GM/T 0008标准的安全芯片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防止数据在终端或云端被非法提取。
这一措施确保了即使数据被截获,也无法直接还原敏感地理信息。
02 标准化流程确保落地执行
《规范》不仅提出了技术要求,还建立了配套的运行机制,确保各项措施能够有效执行。该技术规范明确了四类典型传输场景(车-云/云-车/云-路/路-车),填补了智能网联汽车地理数据流动的安全管理空白。
通过数字证书实现终端身份可信,引用最新密码技术标准,同时衔接自然资源部多项政策要求(如自然资发〔2024〕139号),为智能汽车测绘数据安全提供了可操作的技术方案。
1. 标准化的传输流程
《规范》明确了四种典型传输场景的安全流程:
- 车载终端上传传感器数据到地图专有平台:数据需先进行保密处理,再加密传输。
- 地图专有平台分发产品数据到车载终端:数据需进行完整性校验,并验证接收方身份。
- 地图专有平台分发产品数据到路侧终端:与车载终端类似,但需额外验证路侧设备的合法性。
- 路侧终端分发产品数据到车载终端:需确保数据来源可信,并防止中间人攻击。
这种流程化的管理方式,使车企、图商和监管部门能够按照统一标准执行,减少安全漏洞。
2. 密码技术的标准化应用
《规范》严格规定了密码技术的使用标准:
- 密码模块需符合GB/T 37092,确保加密和签名算法的安全性。
- 安全芯片需符合GM/T 0008,防止硬件层面的数据泄露。
- 传输协议推荐GB/T 38636(TLCP),提供端到端的安全通信保障。
这种标准化的密码体系,避免了企业自行采用不安全的加密方案,提高了整体安全水平。
3. 监管与验证机制
为确保规范落地,《规范》还规定了验证方法:
- 查验保密插件的使用记录(6.2.1),确保传感器数据经过合规处理。
- 按照GB/T 43206进行密码应用测评,验证数据传输的机密性、完整性和身份认证是否达标。
这种“事前标准+事后验证”的机制,能够有效监督企业执行情况,防止安全措施流于形式。
03 推动智能汽车安全生态发展
《规范》的发布不仅填补了智能汽车地图数据安全标准的空白,还将对整个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1. 提升数据安全水平
过去,车企和图商在数据传输安全上缺乏统一标准,部分企业可能采用较弱的加密方式,导致数据泄露风险。《规范》的实施将强制企业采用国家认可的密码技术,大幅提升数据安全防护能力。
2. 促进合规发展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陆续发布多项政策,如《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测绘地理信息管理的通知》,要求智能汽车地理数据必须符合国家安全要求。
《规范》的出台为这些政策提供了技术支撑,使企业能够更清晰地执行合规要求,避免因数据安全问题受到处罚。
3. 推动产业链协同
由于《规范》涉及车企、图商、通信设备商、密码服务商等多个角色,其实施将促进产业链各方的技术对接。例如:
- 车企需在车载终端集成符合标准的安全芯片。
- 图商需采用国家认可的保密技术处理原始数据。
- 云服务商需支持TLCP等安全传输协议。
这种协同效应将推动整个智能汽车生态向更安全、更规范的方向发展。
4. 增强国际竞争力
目前,全球智能汽车数据安全标准尚未统一,欧美国家也在制定相关法规,如欧盟《数据治理法案》。中国率先推出《规范》,有助于国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技术优势,并为全球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04 热点问答
问:《规范》主要的术语、定义有哪些?
答:主要的术语、定义如下:
- 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数据:支撑智能汽车驾驶自动化系统的导航电子地图产品数据,以及智能汽车传感器产生的具有时间和空间特征的地理信息数据,包括产品数据和传感器数据。
- 地图专有平台:提供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数据接收、处理、更新和服务,存储、计算和网络资源独享,具备弹性按需特性的计算平台。
- 车载终端和路侧终端:车载终端是安装在智能汽车上的功能实体,路侧终端是安装在道路两侧或门架上的功能实体,用于信息的采集和传输。
- 数字证书:用于标识平台、终端身份的数字证书,确保证书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问:在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数据传输过程中,如何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身份可信?
答:为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身份可信,采取了以下措施:
- 数据安全处理:利用密码模块对产品数据进行完整性计算和加密处理,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安全处理后,再进行完整性计算和加密处理。
- 身份认证:在数据发送环节,利用地图专有平台证书、路侧终端证书和车载终端证书完成各方之间的身份认证。
- 安全传输通道:采用GB/T 38636规定的协议建立安全传输通道。
- 数据接收验证:在数据接收环节,利用密码模块或安全芯片对接收数据进行完整性校验和解密处理。
问: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数据传输的安全保护方法中,涉及哪些具体的标准和规范?
答: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数据传输的安全保护方法涉及以下标准和规范:
- GB/T 37092:信息安全技术密码模块安全要求,用于数据安全处理和接收验证。
- GB/T 38636:信息安全技术传输层密码协议(TLCP),用于建立安全传输通道。
- GB/T 43206: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密码应用测评要求,用于技术测评。
- GM/T 0008:安全芯片密码检测准则,用于密码模块和芯片的检测。
结语
《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数据传输安全保护技术规范》是我国在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领域的重要突破。它通过分类保护、加密传输、身份认证等措施,构建了全面的安全防护体系;通过标准化流程和验证机制,确保规范落地执行;同时,它的实施将提升行业安全水平、推动合规发展、促进产业链协同,并增强中国在全球智能汽车竞争中的话语权。
未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地图数据的安全需求将更加突出。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配套工具,如检测平台、密码算法库,并加强企业培训,确保《规范》的顺利实施。同时,可借鉴国际经验,推动中国标准走向全球,为智能汽车的安全发展提供更强保障。
来源:自然资源部网站,本篇针对全文结合生成式 AI 做出的核心摘要和解答,仅作为参考,请以原文为准。图片:Axel Antas Bergkvist,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