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是“Agent 真正落地”的元年,一开始 AI 只是生成文本,人类再把文本复制到 Excel、PPT、代码编辑器里继续加工。现在对个人,ChatGPT Agent 让“一句话完成工作流”成为现实。对企业,亚马逊把“造一支 AI 员工大军”做成即开即用的云服务。
而这三件大事发生在 2025 年 7 月的一周里:
- 17日下午,Hyung Won Chung——OpenAI o1 项目的核心作者之一,在离职后首次公开演讲,称 AI 是“史上最强杠杆”;
- 17日晚,亚马逊云科技发布一整套工具,把“多智能体系统”从概念变成一键可用的云服务;
- 18日凌晨,OpenAI 突然上线 ChatGPT Agent,让普通用户第一次可以把一件复杂任务从头到尾交给 AI 完成。
一、杠杆的升级:人力→资本→代码→AI
Chung 把历史拆成四段。第一段最古老:雇人。法老建金字塔,靠成千上万的奴隶和工匠。好处是能把一个人的命令放大;坏处是必须得付工资、管吃住、做协调。
第二段是资本。20 世纪学会了用 20 万美元撬动 100 万美元的地产,回报成倍放大,但风险也成倍放大,2008 年金融危机就是例子。
第三段是代码。写一次程序,服务一个人和服务一亿人成本几乎一样,于是出现了谷歌、Facebook 这种几十人服务全球的怪物公司。
现在进入第四段:AI。代码只能复制功能,AI 还能“复制”思考。更关键的是,AI 不受人力杠杆的“许可”限制:
- 想再雇 1000 人,要先面试、培训、管理;
- 想再复制 1000 个 AI 智能体,只需一行命令。
Chung 用一句话总结:AI 让“输入几乎不变,输出突然暴涨”的杠杆效应进入极致形态。
二、把“造智能体”变成“拼乐高”
17 日晚,亚马逊云科技把“极致杠杆”做成了一套即插即用的积木,任何公司都能像拼乐高一样“搭”出成百上千个数字员工。官方给这套积木起名 Bedrock AgentCore,把“招 10 个工程师、运维 1 个月”变成“1 个产品经理拖拉拽 1 小时”。
1. 七块积木
Bedrock AgentCore 用七块标准化积木(Runtime、Memory、Observability、Identity、Gateway、Browser、Code Interpreter)把开发周期从月降到小时:
- Runtime——给每个智能体单独的运行空间,互不干扰;
- Memory——记住用户昨天说了什么,上个月做了什么;
- Observability——把智能体的思考过程画成流程图,出了错一眼能定位;
- Identity——让智能体安全地登录你的邮箱、Slack、GitHub;
- Gateway——把公司已有的 API 一键变成智能体可调用的工具;
- Browser——托管网页浏览器,让智能体像人一样点击、滚动、填表;
- Code Interpreter——在隔离环境里跑代码,生成图表、清洗数据。
十人小团队靠上百个数字员工就能完成过去几百人的工作量,人力杠杆被 AI 杠杆替代。
2. 模型货架
一次性托管 12 家顶尖大模型(Anthropic、Meta、Mistral、Deepseek…),统一 API,想用哪个一键切换;成本、延迟、合规问题全部由云厂商兜底。
3. 成本屠刀
为了让智能体“记得多”,亚马逊把向量数据库直接塞进对象存储 S3 Vectors,把检索成本降 90%,让“长记忆”不再是奢侈品;Serverless 计费让初创公司也能跑千万级 Token 任务。
4. 一键市场
做完的智能体可以上架 Marketplace,把“卖 AI 解决方案”做成 SaaS 插件,进一步摊薄边际成本。别的公司一键订阅,就像现在装一个 Slack 插件。
5. 企业级护栏
在海外区率先上线自动推理检查(Automated Reasoning checks)和 ApplyGuardrail API,可在模型调用前后独立评估内容安全,成为目前唯一把大模型幻觉风险量化为 SLA 的云厂商。
6. 生态飞轮
开发者用 Bedrock + Strands Agents SDK 搭好智能体→上架 Marketplace→别的企业一键订阅→更多数据回流→模型再训练→性能继续提升。
亚马逊用云服务的规模效应把“技术—商业—数据”闭环跑通,形成后来者难以复制的护城河。目的很明确:让任何公司,不论大小,都能在一天之内拥有自己的“数字员工”团队。
降低 AI 研发成本
降本手段 | 原来成本 | 亚马逊做法 | 节省幅度 |
---|---|---|---|
GPU 算力 | 自建 A100 需 3 万美元/月 | EC2 P4d 按需 + Spot 实例 | 60% |
向量检索 | 自建 Milvus 集群 ≈ 6000 美元/月 | 用 S3 Vectors | 90% |
无服务器推理 | 预留服务器长期闲置 | Lambda 毫秒计费 | 70% |
训练平台 | 自搭 Kubeflow 2 人/2 周 | SageMaker JumpStart 一键脚本 | 人天减 80% |
合规附加费 | 自建审计系统 5 万美元/年 | Bedrock Guardrail 按调用收费 | 转 CAPEX→OPEX |
三、把“数字员工”塞进 ChatGPT
18 日凌晨,OpenAI 把同样的能力直接塞进 4 亿用户的聊天窗口。 ChatGPT Agent 把浏览器、终端、API、文件系统全搬进云端“虚拟电脑”,一条提示就能走完“查资料→写报告→做图表→发邮件”整个流程,把 3 小时压缩成 30 分钟。
1. 统一“三件套”
ChatGPT + Deep Research(多步推理)+ Operator(网页交互)首次合体,形成“AI 三剑客”,具备:
- 浏览器:像人一样点击、滚动、填表,一次性抓取长文本;
- 终端:可以装库、跑 Python、画图表;
- 文件系统:可以下载、解压、编辑;
- API 直连:调用 Gmail、GitHub、Calendar 等账户
2. 实测案例
在界面中勾选“Agent 模式”,即可下达自然语言指令,AI 会自动拆步骤、选工具、生成可下载文件。如帮助企业管理项目,一键生成项目管理“三件套”:
- 需求文档:把 Jira / Notion 链接扔给 Agent,它自动读需求并写成 PRD 草稿。
- 甘特图:让它调用 Google Sheets API,把 PRD 里的里程碑转成甘特图,30 秒出图。
- 风险清单:Agent 读历史邮件、Slack 记录,用 Code Interpreter 跑脚本,列出延期风险最高的 5 个任务。
24 小时项目助理
- 每日站会纪要:Agent 打开 Teams 录音→转文字→提取待办→发回 Slack 频道。
- 周报自动生成:周五下班前一句 “@agent 生成本周项目周报”,它把 GitHub commit、Jira 状态、客户邮件汇总成 1 页 PPT。
进度追踪与异常预警
- Agent 每 2 小时自动登录 Jira,把 burn-down 图截图发到企业群,进度落后 >10% 时 @项目经理。
3. 安全护栏
OpenAI 清楚“能干活”也意味着“能闯祸”。Sam Altman 在长推里说:“把它当早期自动驾驶,坐副驾的人必须随时准备踩刹车。”因此:
- 每一步操作都弹窗让用户确认;
- 用户随时能中断,接管浏览器;
- 默认最小权限:只读邮件就别给支付密码。
四、时间线背后的三条暗线
暗线一:人才迁徙
Chung 离开 OpenAI 加入 Meta,Jason Wei 等 o1 核心作者也陆续出走。顶级大脑正在从“做更大模型”转向“让模型真正干活”。
暗线二:平台竞赛
亚马逊云科技先把“造 Agent”做成云服务,OpenAI 先把“用 Agent”塞进聊天窗口。两条路线在同一周撞车:一边做铲子,一边挖金子。
暗线三:成本雪崩
向量存储降 90%,模型调用按厘计费,智能体运行时环境按秒计费。过去需要 100 万美元才能做的实验,现在 100 美元就能跑。成本曲线一旦击穿某个阈值,应用就会爆炸式扩散——就像 2008 年智能手机刚降到 199 美元一样。
五、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Chung 在演讲结尾说:人类知识像高维空间里的孤岛,AI 像一层薄膜把它们连起来。
- “一人公司”成为主流:10 个人 + 1000 个智能体 = 过去 1000 人的产能。融资、招人、租办公室的传统创业路径被重写。
- 中层管理消失:当协调成本趋近于零,公司不再需要层层管理,创始人直接指挥智能体。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变成扁平网。
- 个人杠杆极度放大:普通人也能拥有“钢铁侠的贾维斯”。学生用它写论文、做实习项目;自由职业者用它同时接 10 个客户的活;退休老人用它管理股票、安排旅行。
- 数字失业与数字诈骗:大量重复性脑力工作被替代,社会需要新的分配机制;恶意邮件、钓鱼网站可以“骗”智能体交出隐私,黑产攻击面扩大。
- 科学发现的加速:当智能体可以 24 小时阅读、实验、互相讨论,科学论文的产出曲线会从线性变成指数。
结语:留给每个人的问题
AI 已经从“写答案”升级到“写答案并执行”。对整个行业,当 AI 杠杆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工作效率、组织形态乃至商业模式都将被重写。
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现在就能用亚马逊的工具把客服、报表、代码审核全部自动化;
如果你只是一个用户,今天就能让 ChatGPT 帮你订机票、写报告、做理财。
Chung 在演讲开头问观众:“你确定自己没有低估变化的幅度?”
一周后,这个问题有了更具体的形状:当杠杆从人力、资本、代码升级到 AI,而且使用门槛降到“会说话就会用”,你还打算按原来的节奏工作和生活吗?
历史不会等待准备好的人。2025 年 7 月的这一周,已经把未来摆在所有人面前。
“老邪说”专栏系列:
- 人机协作:当你的AI助手总“已读乱回”,你还Vibe不Vibe?
- 《超4000亿!美国AI初创公司融资流向、赛道与逻辑全曝光(附一览表)》
- “小而美”改成“快而赚” 复刻小团队从0打造4000万营收AI爆款
来源:量子位、机器之心,本篇针对全文结合生成式 AI 做出的核心摘要和解答,仅作为参考,请以原文为准。图片:Solen Feyissa,Unsplash
碎片化学习,上 shuzhi.me !数智有你,一课开启:
- 一听微课堂破解“学用脱节”:留存率能做到81%
- 二问微学习培养“即插即用”:完课率能达到78%
- 三维微专业实现“产研融合”:在2周内完成迭代
所有课件、题库、问答基于海光认证iDTM+DeepSeek R1应用生成。免改免维云上多端AI透明化终身学习,现在我的台我来站!
更多有关模块课程、配套工具、框架问卷、服务矩阵以及整改案例等数治Pro一站式治理,欢迎扫码入群 @老邪 了解、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