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条件下人才能力培养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科技创新催生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需要生产、服务一线的新型劳动者具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统筹能力、人机协同能力等职业素质。

新质生产力条件下人才能力培养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出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在数字时代,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含义,分析新质生产力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既是深化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时代课题,也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涵与特征

生产力是人类通过与自然互动创造价值的能力,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关键动力。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新一轮生产力变革的核心动力,生产技术不断更迭,生产效率持续提升,生产方式向着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和推进。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已经无法满足数字时代发展需求,也难以有效提升内核竞争力。

在这一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导向,加快发展以低投入、低污染和低消耗为发展特征的新质生产力。通过积极引导传统产业升级,面向前沿领域和变革性技术提前谋划、积极布局,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现现代科技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的高效协同,推动形成更先进、更具创新性的生产力。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包含着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要素。新质生产力紧密结合现代科技创新的动态进展,对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持续改造升级,以更高科技含量的劳动资料、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和更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基本要素,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阵地的生产体系,在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的“三低”要求下,推动跨越性发展,实现高附加价值、高经济效率、高社会效益的“三高”效应。

新质生产力以持续创新的技术思维为动力源,以“新”作为突破点,“质”作为锚点,通过开发关键性和颠覆性技术、创新驱动和人才资源的有机结合,超越传统生产力的理念、模式和技术,开拓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持续巩固量变的成果,最终实现生产力的质的飞跃提升,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生产力是劳动者与物质世界发生的联系,生产关系是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劳动者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力量。在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下,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与传统生产力相比,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新型生产方式对包括技术技能人才在内的所有劳动者提出了高质量要求,尤其是科技创新催生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需要生产、服务一线的新型劳动者具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统筹能力、人机协同能力等职业素质。职业教育作为科技、产业、创新、人才的重要结合点,在培养新质生产力必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一)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总体诉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也是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我国曾经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宝贵的发展空间,但是随着数字时代到来,仅依靠低成本劳动力难以提升核心竞争力。激发经济活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必须向以科技创新和高端人才为支撑的新型竞争优势转变。

新质生产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不仅仅追求当下的产出和效率,且更加看重生产力长远发展活力。因此,对劳动者这一生产力关键要素提出了全方位要求,换言之,劳动者自身的能力都会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新质生产力需要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下四种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是劳动者应具备学习能力。数字时代下,知识快速迭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场景和业态的不断丰富,各学科融合日益加深,交叉学科发展尤为迅速,这些变化和特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新质生产力核心产业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适应这一形势,需要劳动者具有持续学习能力。通过学习,将数字时代的海量数据转化为有用信息,为决策制定和价值创造提供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新质生产力要求劳动者所具备的学习能力不单纯体现为对知识的吸收,还表现为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实现基础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以及有效运用技术手段开展完全契合自身需求的个性化学习活动。

二是劳动者应具备统筹能力。伴随生产力发展,产业分工逐渐细化,劳动者在多重网络分工体系中发挥和扮演着重要的节点功能,不仅需要对生产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做好风险控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掌握全局的洞察力。同时,数智时代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工作场景,也要求劳动者与不同专业背景的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通过规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等统筹推动工作,确保实现预期工作目标。

三是劳动者应具备创新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新质生产力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是通过整合现有产业创造出新的技术和产品。例如,智能手机的发展是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用户界面设计和认知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生物技术领域的革新不仅来自生物学本身的深入研究,更源于其与计算科学、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劳动者不仅要对单一领域知识充分掌握,还应在面临问题和困境时,在多学科的交汇点跨越现有知识和技能的界限,整合不同领域的思想和工具,形成新的认知框架和实践路径,创新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四是劳动者应具备人机协同能力。新质生产力要求的人机协同意味着人与机器之间不再是简单替代或互补关系,而是强调建立一种以人为主导、机器辅助决策、人与机器配合联动,形成决策速度更快、决策数据更准确、资源分配更优化的局面。人机协同的本质是人与机器的互惠共生,人和机器都必须理解对方的语言和知识体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人机协同有着广泛应用。例如,在医疗诊断领域,首先劳动者要针对医学诊断提出算法模型,然后让机器通过读取分析大量医疗数据对其进行训练,期间不断总结规律、调整算法,最终才能实现以机器完成疾病辅助诊断这一目标。在这一场景下,劳动者具备的人机协同能力就是将人工智能(AI)运用于医疗诊断的核心。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快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当前,我国处于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关键时期,塑造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不但需要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等研究型人才,还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才能将先进科学技术和各类高端设备等科技创新成果及时有效地运用于实践、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技术技能人才在技术创新和生产实践之间承担着桥梁的作用,是打通技术突破和创造发明“最后一公里”重要任务的承担者。因此,他们不只需要掌握特定的操作技能,还应对底层技术原理和运用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帮助实现规模、产量或者质量的突破。特别是针对跨领域跨专业的岗位,需要技术技能人才对多领域的新技术新技能有所了解、能够应用。

例如,在制造业领域,只有通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操作,传统的加工制造才能被高精尖技术创新、精密仪器制造、一体化软件服务等高附加值的技术取代;在数据分析领域,除了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技术技能人才还应学会运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处理大数据,并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实际业务中,通过有效的数据分析为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产品设计的个性化程度等工作做出贡献;在网络安全方面,随着网络攻击手段的不断进化,技术技能人才应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区块链技术在安全支付、身份验证等方面的最新安全技术应用,持续提升网络安全性。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建设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打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与产业发展应具有高度同构性,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中的主体作用,牢固树立专业对接岗位的发展理念,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以对接市场人才需求、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依托,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融合创新,通过专业课程的升级和数字化改造,让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为高端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尽管已经清晰认识到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的高质量要求,但是当前我国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均难以匹配新质生产力产业需求。仅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为例,根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测算,2025年该领域缺口将达450万人。在制造业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技术技能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数智素养方面,很多技术技能人才新兴科技基本知识储备不足,运用数字化技术的能力较弱,甚至缺乏新生态岗位的适应能力,更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条件下生产、服务一线对创新能力的需求。

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足之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不仅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指明了方向,也对“三位一体”建设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必须按照高质量发展所需人才结构和质量来研究调整职业教育结构和质量。当前,整体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教学内容、培养模式、专业设置等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仍存在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理念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还有差距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以数智技术重新配置效率,其需要的劳动者是在数字化工作场景下具有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统筹能力的人才。

当前,部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理念仍强调工具效率功能,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落脚点仍然在狭义的“职业操作”“技能熟练”上,试图通过训练将大批量学生培养成“合格产品”,对理论知识、技术原理等重视程度不够。职业教育这一传统理念显然无法满足新质生产力对多样化、思想型“创新劳动者”的需求,难以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生产组织模式常态化变革要求。

(二)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

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先进生产力,具体体现在对我国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中。鉴于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密切联系,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有着深刻影响。自技术技能人才开始接受职业教育时起,就应该创造条件为其未来能够更好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储备知识和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布局不断催生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方案。如果教学内容忽视产业发展和结构变化产生的潜在的前沿教学资源,那么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则难以适应产业需求,埋下人才结构性失业的隐患。

当前,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产业实际需求仍然存在着“割裂”。比如,学校人才培养标准与产业需求契合不够紧密,课程内容未能紧密对接产业最新资源、教学环境未能有效利用前沿数字技术,课程内容陈旧、数字化技能实践不足、跨专业交叉融合课程欠缺等。

或者对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为底层赋能技术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相关知识的课堂导入不够及时,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储备与企业真实需求存在差距。另外,职业教育教学对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运用不充分、对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不足、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建设不充分等因素,都影响了技术技能人才数智能力和素养的积累。

(三)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效力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

技术技能人才的优势在于对技术技能的实践运用能力、与行业需求的紧密联系以及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技术人才,其改革发展始终与产业发展需求同频共振。产教融合为实现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对接、产业资源与教学资源对接、工作场景与教学场景对接提供了可能和便利。当前我国不断创新产教融合的路径举措,但是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产教融合路径运行机制有待破题。为实现区域内职业院校与产业资源的整合、避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低水平重复建设,政府将建立区域性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作为推进产教融合的主要形式,明确提出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将产教融合的责任主体落实到市级政府。但目前市域产教联合体等新载体建设,一方面全国过半地区尚未开始筹划,另一方面实体化运行机制尚未破题。

二是产教融合政策的受惠面较窄。在地方层面,推进产教融合的“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措施尚未推出具体的可操作举措,影响了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积极性。

三是产教融合资源使用效能不均衡。从区域布局来看,东中西部校企在产教融合中的获益情况、产教融合资源吸收与利用效能差异较大,使得同类型职业院校或企业产教融合资源竞争激烈。

四是产教融合深度广度有待提升。受政府主管部门监管不当、产教融合机制运行效果欠佳、利益共享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产教融合相关主体协同性不足,难以完全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成果共享与优势互补的目标。

四、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技术技能人才能力培养分析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和要求,另一方面也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条件。按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在理念、内容、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根本性变革,不应拘于某一特定岗位或技能的机械化训练,而是要面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需求,加快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强大学习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着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匹配度,助力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实现“数质双升”。

(一)树立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理念

新质生产力促使生产组织模式产生重大变革和深刻调整,相应地,技术技能人才在组织内部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技术技能人才不再仅仅是技术技能执行者,更是技术技能实施的决策者和创新者。这要求技术技能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的操作技术,更要具备技术管理的综合素养以应对生产流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因此,加快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更新尤为迫切。

一是要牢固树立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意识。新质生产力的实现靠的不是简单的劳动力的数量堆叠和比拼,而是强调通过人的思想创造和技术创新实现高效能和高质量。职业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行业发展趋势,尤其是深化对新质生产力条件下行业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认识和预判,将以往单纯重视技能训练的就业导向性人才培养定位转向注重人才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定位,强化技术技能人才对复杂工作情景的适应能力、自主学习与创新应用能力。

二是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服务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具备交叉思维、复合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需要做到全方位理解组织战略目标、基本技术原理,并能够将既有科技创新应用到实践中,成为理论与实践衔接的载体、沟通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的桥梁。尤其是在及时将科技创新应用到产业方面,技术技能人才可以通过总结实践经验,推动技术的优化和完善,从而确保科技创新过程的连续性和高效性。因此,应着重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提升劳动者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全过程。

三是增强承担技术技能人才继续教育的责任意识。新质生产力是有成长性的生产力,参与其中的劳动者应具有持续“再技能化”能力,即其掌握技术技能的过程不再是简单的技能的静态迁移,而是要具备技能“向上生长”的能力。职业教育承担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的双重责任,在技术技能、产业、行业、职业、岗位快速迭代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建立完善的职业技能终身培训体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迫切。职业教育要强化技术技能人才继续教育的使命担当,探索通过开展技术交流、进修深造等方式,不断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水平,服务提升全链条全周期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整体素质。

(二)构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职业教育体系

随着产业结构的改变,职业教育的结构也应随之改变。职业教育必须以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系统更新内容体系,优化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质量。

一是持续动态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增强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结构的匹配度。当前,跨领域技术深度交叉融合、技术应用创新迭代加速不断催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新兴产业、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产业发展对专业结构、专业规模和专业水平更新频率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院校要根据产业变革发展现状和趋势,及时优化专业设置。各地可结合区域实际,每年系统指导职业院校淘汰过时专业、更新落后专业、增加新兴专业,或者为职业院校优化专业设置提供区域产业人才需求等基础性支持。

二是推动职业教育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紧跟产业发展的步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伴随新技术的不断引入,诸多岗位将面临产业分工再整合的过程,这使得技术技能人才无法仅通过一次在校学习掌握可以应对未来变化的全部知识。职业院校不仅应建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相匹配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更要注重教学理念的创新,以服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为导向,变革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中实现自我学习、自我适应和自我发展。

三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数字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效率。教育数字化是塑造教育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手段,用智能技术手段赋能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对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转型升级。通过布局教育专网、建立数字校园、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打造数字化知识图谱、强化数字素养实践中心和实训平台建设,可以创新教育教学场景、增强教学互动性和个性化,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数字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和双创素质;通过赋能教学决策、管理过程、教学评估等环节简化管理流程,提升教学效率,探索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做个性化教学设置和动态调整,提升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精准性。

(三)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面临着从重数量到重质量的转变,增强职业教育对这一变化的适应性和前瞻性,必须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创新,更好地满足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

一是推进产教融合制度顶层设计体系化,强化国家与地方产教融合政策的协同性以形成合力。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基础上制定下位性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门性法规,鼓励各级地方政府依据国家政策和法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实际,在合理规划、科学布局的思路下制定保障产教融合各主体合法利益的地方性专项法规及相应的实施细则。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可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服务机构,搭建合作平台,促进产业与教育融合、企业与院校结成校企合作联盟;搭建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主体的交流对话机制;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数据库、公共网络服务与信息交流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和人才供需信息,提高校企合作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二是以“一体两翼”产教融合新路径为契机,持续推进职业院校办学模式改革。“一体两翼”产教融合新路径的初衷在于进一步激活产业教学资源要素,推动构建校企人才培养方案共商、标准共研、课程共建、责任共担、发展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产业界应更加积极地参与职业教育的教学和管理,提供更多实习、就业机会和资源支持,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度匹配。学校应结合产业需求实际,根据学生基础、专业爱好等在教学时间、教学要求、实践安排等要素和环节上体现差异性,缩短劳动力市场向教育系统的反馈时间,提升反馈效率,持续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工艺改造、产业优化升级要求相适应。另外,职业教育可以通过为企业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职业教育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三是加快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着力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和数字化能力。数量充足、结构优良的教师队伍,尤其是具有数字素养和数字化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是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双师型”教师质量,一方面,要支持学校、企业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为教师提供企业实习、企业实践、社会服务等“双师型”成长发展条件,推动企业、职业院校人才共享、队伍共建;另一方面,要推动学校、企业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完善突出实践和应用导向的激励考核办法,引导职业院校教师走“双师型”发展道路,鼓励企业员工到职业院校兼职实践导师,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师资队伍保障。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10期,郭轶锋,高珂.新质生产力条件下技术技能人才能力培养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0):34-40.

数治网院iDigi 邀你成为产研共同体的一员,与全球 CXO 产研导师们相约学习研讨、评估咨询、需求对接、成果转化等,同时依托私有化大模型部署能力,专有数据库推理优化问答、题库和课件,逐步推进:

一站式数字治理:从数据驱动、敏捷运营到数字创新;
一体式引育用留:从素养测评、自主学习到实践认证;

一起搭建组织到个人的数字能力体系,共同将数字化成熟度提升到新的水平。

加入“数治x”行业社群,免费领取 300+ 高质量前沿资料下载大礼包,升级成为数治产研星舰会员,更有个人和团队水准测评、调研宣贯、考证认定、专场直播等增值权益:

1. 在文末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idtzed”,回复“入”直通行业群、成长营;
2. 下方添加老邪企业微信,入群后 @老邪 还可领行业工具包和每周更新福利。

发条评论

你的电邮不会被公开。有*标记为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