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中小企业面临着技术更新换代的压力和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挑战。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发展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困难。因此,政策文件旨在通过系统性、针对性的措施,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其发展质量和竞争力。
自2020年《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工信厅企业〔2020〕10号)印发以来,中小企业数字化进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数字化转型路径不清晰、关键技术应用不足、数据资源利用不充分等。2024年9月,工信部印发《工业中小企业管理提升指南(试行)》,《指南》旨在帮助工业中小企业提高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意识和水平,提升服务机构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诊断咨询服务的能力,为各地推进中小企业管理诊断工作提供指引。
日前,据工信部联企业〔2024〕239号,工信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数字化转型的具体任务和措施,旨在形成更加系统、全面的数字化转型支持体系。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新型工业化、技术改造升级等有机结合,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中小企业的发展质量和创新能力,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标准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
一、总体目标和政策导向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到2027年,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百城”试点取得扎实成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改造应改尽改,形成一批数字化水平达到三级、四级的转型标杆;试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达到二级及以上,全国规上工业中小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5%;中小企业上云率超过40%,初步构建起部省联动、大中小企业融通、重点场景供需适配、公共服务保障有力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生态。
行动方案聚焦于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特别是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应用。同时强调数字经济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推动中小企业在5G、人工智能、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领域的创业创新。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中小企业需要有效管理和利用数据资源,同时保障网络和数据安全。
二、实施路径和重点任务
在“百城试点”中,因地制宜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分批支持100个左右城市,推动4万家以上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其中1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更新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实施指南》,细化实施要求和流程规范,制定试点城市数字化转型绩效评价办法。
面向基础较好的工业大县大范围复制推广试点城市工作经验和成果,依托县域优势产业推动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重点中小企业的应用推广,打造一批数字化水平达到三级、四级的中小企业标杆。推动工业大县产业链与产业集群“链群”同转,实现县域中小企业规模化、普惠式数字化转型。
针对不同规模的中小企业,实施系统化集成改造和重点场景深度改造,推广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推广龙头企业牵引的供应链“链式”转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驱动的产业链“链式”转型,以及以集群、园区为单位的“面状”转型。发布中小企业人工智能应用指引,加强人工智能应用推广,强化人工智能应用基础。提升中小企业数据管理、利用能力,加强数据资源供给与价值开发。
1. 分类梯次开展数字化改造
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面“建档立卡”,开展系统化集成改造,“一企一策”靶向推动数字化水平系统提升,支持数字化水平三级及以上企业开展高价值集成应用创新。面向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规上工业中小企业实施重点场景深度改造,优先支持软硬件一体化改造,打造产品工艺仿真、设备预测运维、产线智能控制等场景样本。针对小微企业,推广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加快中小企业内外网升级改造,提升数字化基础水平。
2. 推进链群融通转型
推广龙头企业牵引的供应链“链式”转型,支持链主企业开放数字系统接口,促进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实施标准统一的数字化改造。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驱动的产业链“链式”转型,支持细分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打造产业链协同能力,推广行业共性数字化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推广以集群、园区为单位的“面状”转型,打造共享制造、个性定制、众包众创等新模式新业态,支持引进或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标准化、模块化、解耦化的数字工具与服务,推广集采集销、中央工厂、众包众创等协同转型新模式。
3. 推动人工智能创新赋能
发布中小企业人工智能应用指引,编制发布中小企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应用推进指南,明确中小企业人工智能应用实施的主要模式、典型路径。加强中小企业人工智能应用推广,发挥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现场交流活动的平台作用,宣传推介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典型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强化中小企业人工智能应用基础,支持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等开源社区牵头成立人工智能开源社区,提供可复制、易推广的训练框架、开发示例、测试工具和开源代码。
4. 深度激活中小企业数据要素价值
提升中小企业数据管理、利用能力,鼓励各地面向中小企业加强《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DCMM)标准应用推广,引导中小企业开展生产经营全过程数据采集,加快大数据系统建设部署。加强中小企业数据资源供给与价值开发,鼓励龙头企业、平台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数据,支持中小企业开展数据资产价值评估,加强对中小企业数据资产依法依规入表的指导。
5. 提升数字化转型供给质效
供需适配发展“小快轻准”产品,围绕细分行业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推动龙头企业联合工业软件企业开发数字化专用工具,培育一批“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培育壮大数字经济领域优质企业,推动龙头企业数字化团队对外输出服务,推进现有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垂直行业深度融合,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
6. 提高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能力
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准工作组,研制一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构建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价体系。完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载体,基于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平台,完善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功能,打造满足行业共性需求和企业个性需求的工具箱、资源池、案例库。全面增强中小企业数据与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引导中小企业建立健全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促进态势感知、工业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产品部署应用。
三、保障措施和政策影响
通过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减少人力资源浪费。数字化转型有助于中小企业开拓市场,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加销售收入和利润。数字化转型有助于缩小中小企业之间的差距,促进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利用。数字化转型推动了中小企业对新技术、新模式的接受和应用,提升了社会对创新和现代化的认识。
1. 组织保障
组织建立部省联动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体系,加强横向跨部门资源调度与纵向跨层级工作协同。构建定期监测、指导、评估、培训、交流等长效工作机制。
2. 资金支持
深入开展“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满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融资需求。鼓励金融机构推出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专门信贷产品,支持地方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项目提供贴息支持。
3. 人才保障
利用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面向不同行业、不同对象,分层分类提供培训课程资源。开展数字化转型职业标准、人才标准开发与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依托“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等加大中小企业数字化人才培育力度。
4. 交流互鉴
常态化举办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现场交流活动,加强沟通合作。依托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等合作机制,组织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国际交流合作活动。
5. 国际合作
用好亚太经合组织中小企业部长会议、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等平台,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优秀解决方案、产品服务、标准规范走出去。
长期来看,数字化转型将为中小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提升其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可以实现精细化管理、精益生产,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数字化转型将深刻改变中小企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和业务模式,推动其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数字化转型将促进中小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四、热点关注问题
1、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资金支持有哪些?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资金支持包括:
深入开展“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满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融资需求。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项目提供贴息支持,分行业常态化组织投融资对接活动。鼓励金融机构推出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专门信贷产品,鼓励融资担保公司提供增信支持。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
2、如何推动中小企业人工智能创新赋能?
推动中小企业人工智能创新赋能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发布中小企业人工智能应用指引:编制发布中小企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应用推进指南,明确中小企业人工智能应用实施的主要模式、典型路径,为中小企业提供可落地、易操作的参考指引。鼓励各地组织开展中小企业人工智能应用案例征集遴选,培育挖掘视觉质量检测、客户画像与精准营销、财务管理自动化等一批典型场景。
加强中小企业人工智能应用推广:发挥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现场交流活动的平台作用,宣传推介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典型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加快中小企业人工智能应用复制推广。鼓励各地参考中小企业人工智能典型应用案例、应用图谱等,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测、运行维护、经营管理等中小企业关键业务场景应用普及。
强化中小企业人工智能应用基础:支持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等开源社区牵头成立人工智能开源社区,聚焦中小企业特色需求设立专题人工智能开源项目,提供可复制、易推广的训练框架、开发示例、测试工具和开源代码。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开源项目,降低人工智能部署开发门槛。鼓励龙头企业、交易机构、平台企业、数据服务企业等经营主体建设公共数据集、行业数据集,为中小企业提供用于人工智能模型训练的高质量数据。建设一批适用于中小企业的垂直行业大模型,强化中小企业大模型技术产品供给。
3、如何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公共服务能力?
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公共服务能力主要通过以下措施:
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准工作组,研制一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更新完善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指标,构建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价体系。编制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为中小企业改造实施提供专业指导。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准验证、推广,强化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的标准适配与信息共享,推动中小企业全面融入产业链供应链。
完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载体:基于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平台,完善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功能,打造满足行业共性需求和企业个性需求的工具箱、资源池、案例库。推进地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与全国平台数据互通,提供转型咨询、诊断评估、应用推广等专业化服务。鼓励地方合规探索公益性服务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公共服务载体运营机制。推动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综合信息平台资源共享,凝聚工作合力,加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供给。
全面增强中小企业数据与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引导中小企业建立健全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促进态势感知、工业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产品部署应用。支持中小企业开展网络和数据安全演练,提升中小企业网络风险防御和处置能力。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购买网络安全保险等方式降低安全风险。
来源:工信部网站,获取全文请在数治网微信公众号对话框内发送“241224”。本篇针对政策全文由生成式 AI 做出的核心摘要和解答,仅作为参考,请以原文为准。
一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