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生成式AI和大模型技术正席卷全球企业界。从银行信贷审批到人力资源管理,各行各业都在寻找AI的应用场景。然而,在这股热潮中,我们更需要冷静分析:哪些AI应用是真正创造价值的?哪些只是技术驱动的“伪需求”?
在本文中,我们来系统梳理AI在企业环境中的落地逻辑,将首先回顾银行信贷管理和HR智能体的早期实践案例,然后借助自动化象限图和HAS五级量表两大分析工具,揭示AI落地的客观规律,最终提出企业实施AI的务实策略。
第一部分:早期企业AI应用的成败启示
01 银行信贷管理的数字化演进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银行业开始信贷风险管理实践。当时人民银行发布”贷款分级制度”,要求银行根据借款单位基本情况、行业情况、负责人情况、经营财务数据等信息评估贷款风险。这一过程催生了最早的信贷管理数字化尝试——基于数据库的自动化评分系统。
这种系统允许信贷经理在电脑上按评估条目逐条输入信息,系统根据预设规则自动评分并生成风险级别。这种结构化数据分析和流程自动化的技术方案,在当时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手工填报的错误。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模型技术被引入信贷流程,主要用于客户尽职调查和信用评估。理论上,大模型可以分析非结构化数据,挖掘隐藏模式和潜在风险。
但现实挑战也很明显:大模型的“幻觉”问题、生成报告的实用性争议,以及最关键的是——当AI能“完美”回答所有信贷风险问题时,信贷经理的价值何在?
02 HR智能体的前世今生
HR领域是另一个AI应用的热点。实际上,早在2017年,IBM就推出了名为“My CareerAdvisor”(Myca)的HR智能体。这个产品基于IBM自研的Watson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收购的Kenexa公司的HR软件资产和专业知识,能够:
- 回答HR政策问题
- 指导职业发展,如晋升条件咨询
- 搜索内部职位空缺
- 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从产品形态看,八年前的Myca与今天的HR大模型智能体惊人相似:自然语言交互、语义理解、文本生成、提示词工程等。IBM为这个产品投入了大量资源,包括专门的全球产品团队和重组后的HR咨询团队。
然而,这个产品最终未能取得预期成功。即使在IBM内部,员工使用频率也很低。这一案例引发深刻思考:为什么技术进步了,成本下降了,但HR智能体仍然难以普及?
核心原因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产品是否满足”刚需、高频”的企业软件规律。企业软件的“刚需”通常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 管理核心业务数据,提供决策支持
- 与关键业务流程深度集成
很多当前的AI应用场景如AI写周报看似创新,实则缺乏与核心业务流程的有机联系,最终沦为可有可无的“玩具”。数治网院iDigi“数字ABC”课程体系就将数据+AI素养微认证嵌入六大职能的真实业务,如“优化一个订单流程”“做一次新品GTM”。
第二部分:理解AI落地的客观规律
01 自动化象限的四大区域现实
自动化象限图根据“标准化程度”和“人际协调复杂度”两个维度,将企业任务划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对应不同的AI落地逻辑:
1. 绿灯区:标准化高、协调简单的任务
- 典型场景:税务准备、机械检测等标准化程度高、规则明确的任务
- 特点:AI实施阻力小,效率提升明显
- 案例:某会计师事务所引入AI报税系统后,效率提升40%且员工满意度不降反升,印证了该区域的双向契合特性
2. 红灯区:标准化低、协调复杂的任务
- 典型场景:法院文书、物流采购等看似可自动化的工作
- 特点:技术可行≠实际可用
- 案例:因涉及复杂人际协调如法官偏好、供应商关系,某法院AI排期系统上线半年后被弃用
3. 机会区:从业者自动化需求强但技术尚不成熟
- 典型场景:游戏设计、技术写作等创意工作
- 特点:需求真实但当前技术难以满足
- 案例:当前AI仅能辅助流程管理,Unity引擎的AI关卡生成工具实际使用率不足15%
4. 低优先区:自动化需求低但AI正在渗透
- 典型场景:艺术创意
- 特点:边界模糊化,AI工具悄然改变工作流
- 案例:Midjourney已改变50%以上广告公司的创意流程
02 HAS量表的五级人机协作
HAS量表将人机协作分为五个级别,从完全替代到纯辅助:
1. 替代型协作(H1-H2):AI主导,人类仅复核
- 适用:规则明确、结果可量化的重复性工作
- 案例:某电商用H1级AI处理90%的退换货审核,人工仅复核争议案例
- 风险:某银行H2级信贷审批AI因过度依赖历史数据,导致新业态企业贷款通过率异常
2. 增强型协作(H3):AI与人类平等协作
- 黄金平衡点:医疗影像诊断中,AI初筛+医生复核的组合使准确率提升27%
- 关键:需设计双向反馈机制,如AI解释诊断依据,医生标注误判样本
3. 辅助型协作(H4-H5):人类主导,AI提供支持
- 价值领域:创意、策略工作
- 实践:广告公司用H4级AI工具生成100版初稿,人类总监精选优化后定稿
第三部分:企业AI落地法则与全景
01 三阶段实施路线图
- 现状评估:用自动化象限图扫描企业任务矩阵,聚焦“绿灯区”;用HAS量表评估现有流程人机协作水平,产出“人机协作热力图”
- 试点突破:选择3-5个绿灯区场景,如银行对账、IT日志分析;设计渐进式过渡方案,如从H4→H3。某制造企业的经验,渐进过渡比直接替换留存率高40%
- 全面推广: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设置HAS级别看板,实时监控各环节人机配比
02 管理者决策清单
- 升级警示信号:员工抱怨“被AI架空”,可能H2过度;质量波动难溯源,可能H3反馈环缺失
- 降级适用条件:出现伦理争议,如医疗AI建议安乐死;需要担责决策,如自动驾驶事故认定
- 混合模式创新:采用分时切换,客服白天H3人工主导,夜间H2AI主导;同时分客群设置,VIP服务保持在H4以上
03 变革管理关键
- 接受度演变规律:抵触→试探→依赖,典型周期6-12个月
- 培训体系必需:某电商客服AI上线后,因缺乏培训,3个月适应期离职率达28%
- 人机界面设计:AI解释决策依据,人类标注误判样本,形成双向学习
04 AI落地的全景图
1. 金融业:从后台到前台的分级配置
- 后台运营:报表生成、对账处理等H2级(高替代)场景,规则明确,量大重复
- 中台分析:投研分析、风险建模等H3级(增强协作)场景,需要AI处理数据+人类专业判断
- 前台服务:客户经理辅助H4级(辅助支持)场景,保持人际互动,AI提供实时信息支持
2. 医疗健康:精准匹配临床需求
- 影像科:H3级,AI初筛异常影像,医生重点复核,某三甲医院肺结节检出率提升35%
- 门诊部:H4级,AI生成病历初稿,医生修改确认,减少文书时间,聚焦患者沟通
- 新药研发:H2+H3混合,AI处理文献筛选(H2)+科学家指导分子设计(H3)
3. 制造业:从质检到供应链
- 机械质检:绿灯区典型,某车企部署AI质检系统,6个月ROI达230%,保留人工抽检环节作为质量保障,建议比例5-10%
- 供应链管理:红灯区挑战,AI可处理库存预测,但供应商谈判仍需人工,物流企业用AI筛选供应商,但最终由采购专员谈判
第四部分:AI与企业的新平衡
某保险公司将理赔流程从H2调整为H3后,单案处理时间增加8分钟,但投诉率下降63%,客户满意度提升22个百分点。这个案例生动说明:HAS级别没有绝对优劣,只有与业务场景、企业文化、客户期待的精准匹配才是关键。
最高效的不一定是最优的,人机协作需要在效率与质量、成本与体验间寻找动态平衡。未来,企业AI应用将呈现三大趋势:
- 渗透而非替代:AI将更多作为“增强智能”嵌入现有流程,而非完全取代人类角色
- 流程智能化:从单点智能到端到端的智能体编排,AI与业务流程深度集成
- 人机共进:形成AI与人类相互训练、共同进化的良性循环
结语:在狂热中保持理性
回到开篇的银行信贷案例。信贷管理的本质是风险与收益的平衡,这一平衡既需要数据分析,也需要行业洞察和人际判断。AI可以成为信贷经理的“增强智能”,但很难完全替代人类的综合判断能力。
AI落地不是简单的技术替代,而是复杂的组织变革。HR的核心是人与组织的发展,这其中的微妙之处——企业文化塑造、员工情绪感知、复杂冲突调解——恰恰是当前AI难以企及的领域。
正如《AI狂潮下如何逆袭?吴恩达:这份职业转型指南请收好!》写到,数治网院iDigi通过知识-能力-实用三维升级,即从“听说”到“明白”、“知道”到“做到”、“纸面”到“地面”的闭环,借助AI工具与动态技能树实现个性化、可持续的人才发展路径。
最成功的应用往往发生在“绿灯区”边界延伸地带——既不过度超前,也不落后于员工真实需求。最有效的企业运营也需要人类与AI的协同配合,但需记住:唯一不变的是持续评估与调整。
来源:新智元、陈果George。本篇针对全文结合生成式 AI 做出的核心摘要和解答,仅作为参考,请以原文为准。图片:Lightsaber Collection,Unsplash
碎片化学习,上 shuzhi.me !数智有你,一课开启:
- 一听微课堂破解“学用脱节”:留存率能做到81%
- 二问微学习培养“即插即用”:完课率能达到78%
- 三维微专业实现“产研融合”:在2周内完成迭代
所有课件、题库、问答基于海光认证iDTM+DeepSeek R1应用生成。免改免维云上多端AI透明化终身学习,现在我的台我来站!
更多有关模块课程、配套工具、框架问卷、服务矩阵以及整改案例等数治Pro一站式治理,欢迎扫码入群 @老邪 了解、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