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在北京召开“可信数据库发展大会”上,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先后发布《数据库发展研究报告(2025年)》(以下简称“《研究报告(2025年)》”)、《中国数据库产业图谱(2025)》(以下简称“《产业图谱(2025)》”)。
《研究报告(2025年)》揭示了全球数据库产业三大趋势与我国市场五大特征,《产业图谱(2025)》展示了国产数据库在政务、交通、能源等重点行业的应用,还有生态工具、专业服务、前沿产品和安全合规四大支柱。
我国数据库产业已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攻坚”,未来三年需重点突破核心算法、智能运维和跨境数据服务能力,建议企业优先布局向量数据库、HTAP架构和AI原生技术栈。
一、全球版图下的两条曲线
2024年全球数据库市场达1154亿美元,我国占比7.3%,预计2027年增至837亿元,年增速12%。AI原生数据库成为主流,向量检索、多模融合等创新技术加速落地。中美主导全球市场,我国厂商数量从高速增长期转向质量提升期。
2022年起,我国数据库市场开始“数量型”扩张。那一年,国产数据库产品数一度逼近260款,企业蜂拥而入。2023年,市场规模冲到522亿元,增速却放慢到12%左右。
2024年,产品数第一次回落到200款以下,市场规模反而继续上升至596亿元。2025年上半年,最终定格在164款产品。市场开始“质量型”竞争,头部效应显现。产品数量与用户真实需求呈反比,市场完成第一轮出清。
2022年,全球数据库企业约480家,美国占160家,中国占120家。到2025年6月,全球企业总数收缩到400家,美国146家,中国103家。
美国市场以并购为主,小厂被大厂收购,我国市场以淘汰为主,经营难以为继的初创公司直接消失。虽然我国厂商数量减少,但收入份额从2022年的5%升到2024年的7.3%。
二、我国数据库市场六大发现
1、云化加速
云上市场反超,两年内的比例翻转。
2023年,公有云数据库收入320亿元,占当年总市场61.3%;本地部署202亿元,占38.7%。2024年,公有云384亿元,占比升到64.4%;本地部署211亿元,跌到35.6%。预计2025年底,公有云份额会再增2.7个百分点,达到67.1%。
原因有三,一存算分离架构把资源利用率拉高30%以上;二云厂商把数据库拆成可弹性伸缩的“积木”,客户按小时计费;三本地部署厂商主动把软件改造成可在云上订阅。
2、产品转型
关系型仍占主导,向量型异军突起。
我国现状:关系型占全部产品的55%,非关系型占45%,其中向量数据库热度飙升,年增长率超80%,三年翻了三倍;混合型(HTAP)在金融行业落地最多,典型场景是“交易+风控”一体化。
全球对比:海外非关系型占60%,键值数据库使用量第一;我国仍习惯用关系型承载核心业务,迁移节奏慢半拍。
原因是金融、电信的核心系统历史包袱重,国产向量数据库2023年前后才成熟,替换需要时间。
3、商业生态
商用为主,开源为辅,资本偏爱PG生态。
我们从2024年投融资数据来看,全年披露融资事件42起,PG系数据库获资本青睐,其中基于PostgreSQL内核的厂商拿到一半以上金额,“多云管理”与“AI+数据库”成为新标签。
底层逻辑是PostgreSQL协议宽松,企业可在上面二次开发,既保留开源灵活性,又能快速商用。资本希望投出“中国的Snowflake”,因此青睐具备跨云能力、又能与AI框架无缝衔接的项目。
4、行业应用
运维人力逐年增加,头部用户“招人”不“扩容”。
金融、电信、能源领域运维投入激增,分布式系统推动人才需求上涨30%。在2022-2024年抽样结果中,金融行业头部用户运维人员从平均每家120人增加到190人,电信行业从90人增加到145人,能源、交通紧随其后。
原因在于分布式架构带来节点数量指数级上升,自动化工具只能解决80%问题,剩下20%只能靠人。加上预算结构变化,硬件占比下降,人力占比上升。
5、学术突破
论文数量三年连涨,标准体系同步完善。
我国论文贡献率三年提升13%,“多模处理”“云原生架构”成研究热点。在学术会议贡献上,2022年,中国高校及企业在VLDB、SIGMOD、ICDE三大会议发表论文占比40.7%。2024年,这一比例升到54.1%,首次过半。
在标准体系建设上,截至2025年7月,CCSA TC601共发布数据库相关标准40余项,覆盖产品、服务、应用全环节。《云原生数据库能力成熟度模型》《AI原生数据库技术要求》两项新标准同步实施,为企业研发提供可落地的“打分表”。
6、技术演进
从“分而治之”到“交易分析一体化”,过去OLTP管交易,OLAP管分析,两套系统两套班子。现在HTAP数据库把两套引擎塞进同一套存储,实时交易数据可直接用于风控大屏。图HTAP进一步把图计算也塞进来,银行反欺诈场景实现“毫秒级”响应。
技术动因是硬件性能过剩,CPU和NVMe SSD让“一体化”成为可能,客户不愿再维护两套系统,节省的不只是钱,更是人力。
数据库与人工智能的“双向奔赴”,一是用AI优化数据库“AI for DB”,机器学习自动调参,把查询性能提高20%-40%;Text-to-SQL让业务人员用自然语言提问,系统自动生成SQL;RAG技术把外部知识库与查询结果拼接,解决大模型“幻觉”问题。
二是用数据库支撑AI“DB for AI”,向量数据库成为大模型“外挂硬盘”,检索速度比传统方式快一个量级;多模数据库把文本、图片、时序数据塞进同一个引擎,训练数据准备时间缩短一半。
AI原生数据库正向五级台阶迈进:建议型→辅助型→强化型→自组装型→自设计型,2025年主流产品处在“辅助型”与“强化型”之间,预计2027年进入“自组装型”。
三、产业链条一次看清
《产业图谱(2025)》用一张大图把产业链拆开,在布局上有三个特点:一是垂直行业深耕,比如航空航天、生物信息都有专属方案;二是技术融合加速,AI、物联网、5G都和数据库深度结合;三是生态协同增强,从硬件到应用形成完整链条。
国产数据库不仅在金融、电信这些传统领域持续突破,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这些新场景也成了未来的增长点。用户可按行业找“领航者”,降低选型风险,而投资人按技术路线找“竞争者”,提前押注下一匹黑马。
- 事务型数据库:金融、电信、能源、互联网、交通、政务、医疗、制造、气象、航空航天&军工,共十大行业。金融行业再分“领航者”与“竞争者”,领航者需满足过去一年核心系统案例≥5家,且具备可复制模板。
- 分析型数据库:覆盖六大行业金融、电信、能源、政务、互联网、气象,金融、电信同样标记“领航者”和“竞争者”。
- 时序数据库、图数据库:直接标注“领航者”和“竞争者”,不再细分行业。
- 高校与社区:高校以2024年度三大顶会论文数量与引用率为唯一指标,入围47所;社区以代码提交次数、维护活跃度为依据,入围17个。
四、三个行业案例速描
1. 某国有大行
2023年核心账务系统仍在大型机上运行。2024年启动分布式改造,选用国产HTAP数据库。2025年6月,账务与风控大屏合并上线,批处理时间从4小时缩到25分钟,运维人力新增40人,但硬件成本下降35%。
2. 某省级电网
2022年用传统关系型存储智能电表数据,每日增量10TB,查询越来越慢。2024年换成时序数据库,压缩率提高7倍,查询时延从秒级降到毫秒级。2025年把AI负荷预测模块也接进来,夏季高峰错避峰指令提前2小时下发。
3. 某头部视频平台
2023年内容审核依赖人工+关键词。2024年引入向量数据库,把视频、音频、文本全部转成向量,一次检索可匹配千万级素材,审核人力减少60%。2025年进一步把RAG技术接入,实时政策解读准确率提升到93%。
五、未来三年可预见的四件事
从2022年的“蜂拥而上”,到2025年的“精耕细作”,我国数据库产业用四年时间完成第一轮洗牌。产品变少、市场变大、技术变新、人才变贵,这是四组最显眼的关键词。下一轮竞赛的哨声已经响起,赛道更窄,门槛更高,但奖励也更大。
- 市场规模:2027年突破837亿元,年复合增长12%左右,增量主要来自金融、电信、政务三大行业。
- 份额结构:公有云占比将稳定在70%上下,本地部署守住30%的利基市场。
- 技术重点:向量数据库与多模数据库继续升温,预计2026年出现“向量+多模”一体化产品。
- 人才缺口:运维、调优、AI算法三类岗位缺口合计超过10万人,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计划2025年下半年启动。
如有需要更多有关模块课程、配套工具、框架问卷、服务矩阵以及整改案例等数治Pro一站式治理,欢迎在文末扫码入群 @老邪 了解、获取。
来源:大数据技术标准推进委员会,在公众号回复“2025数据库报告”、“2025数据库图谱”。本篇针对全文结合生成式 AI 做出的核心摘要和解答,仅作为参考,请以原文为准。文末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idtzed”,在对话框内发送“250723”获取资料。图片:Kevin Ache,Unsplash
碎片化学习,上 shuzhi.me !数智有你,一课开启:
- 一听微课堂破解“学用脱节”:¥9.9 即可试听,满3节15分钟AI适配个性化路径
- 二问微学习培养“即插即用”:¥99 入专属伴学群聊机器人或语音盒子发问答疑
- 三维微专业实现“产研融合”:¥199 解锁隐藏大厂案例、行业模板与工具包
打卡任一系列全部课程,再升级成数治Pro,唤起小治完成预约导师、实操练习、分享心得等任务,参与“学习显眼包”排名赢新年度学习卡、盲盒!
所有课件、题库、问答基于海光认证iDTM+DeepSeek R1应用生成。免改免维云上多端AI透明化终身学习,现在我的台我来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