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GDP超过120万亿元( 世行数据为18万亿美元)、美国是25万亿美元(预计),中国已经超过美国的70%。如果按照正常年份每年追赶3%到5%,中国GDP追上美国大概要用7年到9年时间,即中国GDP超过美国的时间点大致处于2030年到2032年之间。根据测算,我国近十年GDP还需增加90万亿元左右。
传统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我国经济增长需要靠产业转型提升、高质量发展,核心是发展数字经济。国家、企业、个人都需要找到自身成长的“第二曲线”,这个“第二曲线”就是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作为当今时代驱动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领域,不仅是因为有国家战略的需求,而且是因为数字经济涉及的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具备高创新性、高价值性、高带动性等产业特性。特别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溢出乘数较大,能够带动更多的产业实现技术进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从国家层面对数字中国战略进行了统一布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相继出台,我国数字经济顶层战略规划体系渐趋完备。其中,“十四五”规划和远景目标纲要将“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单列成篇,将“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单列一章,要求“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此外,2022年7月,国务院批准建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中央网信办、工信部等20个部门组成的数字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国家层面数字经济战略实施统筹协调,共同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发展。
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
数字要素驱动是我国数字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部分
第一,数据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关键要素。广义数字经济内涵包括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价值化和治理现代化。中国数字经济中产业数字化规模在整个数字经济中的比重超过了80%,已达40多万亿元。数字产业化规模尚不足20%,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行业,实现传统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数字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未来不会高于30%,也就是说未来还有20万亿元的增长空间,还有60多万亿元的缺口。缺口的弥补一定靠数字经济中数字产业化产生,具体来说应该是从数字要素驱动中产生,即数据要素价值化过程中产生。
第二,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是数字产业化,数字产业的核心是数据。数字产业是经济社会全要素数字化发展中生产和提供数字技术、产品、服务、解决方案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根植于传统的信息通信产业,并随着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数字空间建构等复杂需求的发展,加速技术融合和产业裂变,不断衍生出更多数字新技术、新产品。从数据本源看,数字经济以数据为关键要素,数字产业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部门,就应当以数据为生产对象;一个产业是否属于数字产业,关键在于其是否具备获取、生产、处理和应用数据的能力。从技术本源看,数字产业的技术核心是要促进数据在人、物理世界、数字世界之间的循环流通和价值释放。数字产业的“技术”是一系列技术组成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感知、网络、存储、计算、算法、控制、交互等7类技术。另外,数字技术具有高度关联性,从而衍生出一系列支撑性、集成式,以及软件工具开发等3类技术,不断发挥“连接器”和“聚合器”作用,更好地服务于7类数字技术的综合集成和系统能力输出产业的技术基座。
国家高度重视数据要素市场
自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增列为生产要素以来,中央发布多项政策文件,围绕数据要素发展进行谋篇布局。其中2020年《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首次提出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从数据供给、流通、开发利用、安全保障等角度提出探索方向。2022年3月《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深入开展数据资源调查,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2022年12月《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首次系统性明确数据基础制度的国家级政策文件,为推动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全面落地,加速国家、政府与企业的数字化建设指明重要方向。2023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国家数据局,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
数据要素基本内涵
第一,数据要素的定义。“数据要素”一词是面向数字经济,在讨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语境中对“数据”的指代,是对数据促进生产价值的强调,即数据要素指的是根据特定生产需求汇聚、整理、加工而成的计算机数据及其衍生形态,投入于生产的原始数据集、标准化数据集、各类数据产品,及以数据为基础产生的系统、信息和知识均可纳入数据要素讨论的范畴。数据要素是指生产和服务过程中作为生产性资源投入,参与经济价值创造的数字化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的集合,是随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再生分化出来的新兴生产要素。
第二,数据要素的特征。数据要素具有非稀缺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等3个显著特征。
- 一是非稀缺性。数据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不同,体量可以无限增长,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可以不断采集开发。同时,数据参与生产之后仍然存在,使用过程中也不会像厂房、机器等资源一样产生折旧和损耗,可多次循环使用,且使用过程还能促进数据量的进一步增加。数据要素的这一特性使得其利用的边际成本极低,边际收益却极高。
- 二是非排他性。经济学意义上的排他性是指在技术上排斥他人使用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当某人在使用一件产品时别人就不能使用。比如一片土地或一座矿山,一个企业购买了使用权或独家开发权,其他企业就不能同时使用。资本和劳动这两个生产要素就具有明显的排他性,但数据具有非排他性的特征,可复制、可共享、可交换、可多方同时使用,共享增值。
- 三是非竞争性。从技术层面而言,数据是无限可用的。数据要素可以无限复制给多个主体同时使用,且各使用主体之间互不排斥也互不干扰。同时,信息技术的进步和通信网络的普及大幅降低了数据复制传输的成本,使得数据易于传播和广泛共享,且不会降低数据质量或容量,从而进一步强化数据的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数据区别于劳动、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最显著经济特征。
数据要素价值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
数据要素价值化的概念
在数字经济的发展历程中,数据起到核心和关键作用,人们对于数据要素的认识也是由浅入深、由简单趋向复杂。数据是对客观事物(如事实、事件、事物、过程或思想)的数字化记录或描述,是无序的、未经加工处理的原始素材。由此可见,单一的数据不成为资源、也成为不了资产。数据要成为资源、成为资产,就要经过价值化过程。数据要素价值化是将数据确立为生产要素,并通过各类手段让其参与社会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即数据需要经过采集、传输、计算、存储和分析等,成为有价值的信息、知识,在生产、营销、决策、管理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数据要素价值化的内容
数据要素价值化可分为递进的三个层次。
- 一是资源化,即认识数据要素的资源属性,这是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前提。当前,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已得到广泛共识。
- 二是资产化,即在法律上确立数据的资产属性,这是数据要素价值得以保障的根本。作为资产,必然涉及产权,然而,数据的产权及其确权正是当前争议较大的议题。现有法律体系框架难以有效解决数据的确权问题。
- 三是资本化,即实现数据的资本属性,这是要素价值得以释放并创造新价值的途径。当前,数据的流通共享障碍重重,数据的定价和收益分配无章可循,数据平台的虹吸效应、垄断行为带来税收侵蚀、收益失序等问题,有碍于数字经济生态的形成。显然,数据要素价值化不能因循既有制度体系,既需要理论创新,也需要实践探索。
Web3.0概述
从Web1.0到Web3.0的演进
Web1.0
1989年,英国计算机科学家伯纳斯·李团队设计出“一个针对互联网的新协议和一个使用该协议的文档系统”——World Wide Web(WWW万维网),由此以万维网为基础网络协议的Web1.0互联网体系逐渐开始发展。此阶段的Web1.0主要是由企业或组织提供各类网络信息的静态展示,而用户仅作为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少有互动和用户生成内容,但也促进了互联网商业化的起步,国内外很多公司开始建立网站在线业务。Web1.0的价值在于以“网络”的形式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全球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库,人们可以方便地获取到各种信息,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渠道,能够创新和推广产品和服务。
Web2.0
Web 2.0是在Web1.0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互联网应用和服务发展模式,强调用户生成内容和社交媒体的兴起。Web2.0的关键特点,一是用户能够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博客和在线论坛等更加主动地参与和贡献内容,增强个性化和社交化体验;二是社交网络的兴起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精准营销和用户参与的机会,企业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行为,通过网站和应用程序提供更加精准的推荐和定制化的服务,与用户达到更好的互动效果。
Web3.0
在数字经济浪潮推动下,互联网发展又一次面临新的转型节点,“一个安全的、由社会运行的系统”的Web2.0改造升级版的互联网——Web3.0由此出现。Web3.0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据要素的链接和整合,即数据要素的智能化处理,通过Web3.0的去中心、分布式等特点可以将不同平台和应用程序数据要素整合,形成更广泛的数据网络,促进数据要素共享和利用更加便利,为商业和科研提供更多机会;二是人工智能和语义网的应用,自2022年开始,元宇宙的火爆掀起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创新的又一次浪潮,推动互联网能够更加智能化地理解用户意图和需求,出现了更多智能化的应用和服务,如虚拟助手、智能推荐系统等,为用户提供更智能、便捷和定制化的体验。
总的来说,从Web1.0到Web2.0,再到Web3.0,互联网经历了从信息静态展示到用户参与和社交互动,再到数据智能处理和个性化服务的演进过程,每个阶段都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并满足了不同时期用户和企业的需求。
Web3.0的定义和特点
Web3.0的定义
微观上,Web3.0指的是集合智能合约、分布式协议等技术为一体的,具有去中心化、开放、安全和可信的新型网络体系,旨在实现用户数据的自主权、身份的去中心化管理、平台的互操作性,以及更加智能和个性化的互联网体验。宏观上,Web3.0是互联网的下一代演进阶段,是一种新的互联网理念,是一个更加开放和创新的互联网产业生态,其以区块链等技术为底层,融合人工智能等技术,作用于社会经济(金融、数字资产等领域)、社会治理(数字身份等领域)、社会民生(网络社交、游戏、文化等领域)等各个方面,以推动数字经济的“数字化”发展,如数据要素的价值释放、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城市数字化治理等。
Web3.0的特点
Web3.0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主要是由于在当下互联互通的环境下,Web3.0技术凭借其去中心化、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互操作性、社会共识等特点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去中心化、保护用户所有权和隐私的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开放和安全的互联网体验。
- 一是去中心化:Web3.0通过采用区块链技术,强调去中心化架构,将权力和控制从中心化机构和中介转移到用户和网络参与者手中,相较于传统的Web2.0模式,Web3.0赋予用户更多的控制权和自主权,实现去中心化应用和服务,如去中心化应用(Dapp)、去中心化身份认证、去中心化经济模型等。
- 二是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在数据存储方面,通过使用分布式技术存储数据,数据被分散存储在网络各节点上,降低数据被攻击或篡改风险。在数据确权方面,通过加密技术实现用户授权或撤销数据访问权限,确保数据在不被授权情况下无法被滥用或非法使用。在隐私保护方面,通过加密技术、身份验证和去中心化身份管理等,强化用户身份和数据保护,降低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风险。
- 三是互操作性:Web3.0基于区块链技术升级而来,既拥有区块链技术的特点,也有其独有的特性。传统的区块链网络往往是孤立的,每个区块链都有自己的规则和网络。Web3.0通过跨链通信协议、跨链桥接技术、侧链和中继链、跨链标准化等技术和协议,实现不同区块链之间数据互联互通,增强不同平台和应用之间数据和服务的流通、共享、交易,增加互联网开放性和灵活性。
- 四是社会共识:Web3.0是一个开放网络生态系统,需要整个Web3.0网络体系成员或社区成员共同参与项目决策和治理,通过共识达成协议和规则,促进社区参与、权力分散、协作开发和共享共赢。而这种社区驱动方式有助于确保网络生态的可持续性和适应性,同时也为参与者创造更广泛参与机会,推动生态系统发展与创新。
Web3.0技术体系架构
从产业发展角度,Web3.0的技术体系架构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包括技术层、中间件层、访问层和应用层。
- 一是技术层,分为关键技术(分布式存储、智能合约、边缘计算等)和其他支撑技术(人工智能、5G、虚拟现实等)。
- 二是中间件层,类似于构建屋舍和装修所需的通用材料,主要为上层应用提供各种通用服务和功能,主要有预言机、索引查询、跨链桥等。
- 三是访问层,是面向终端用户的入口层,主要包括数字钱包、浏览器、聚合器等。
- 四是应用层,是构建在分布式基础设施和可组合组件之上,满足下一代互联网新需求而不断丰富的应用生态,现阶段已有的应用有数字藏品、数字游戏、数字金融、数字社交、数字营销、数字内容创作、数字身份等。
Web3.0助力数据要素价值化
Web3.0的本质是将数据要素主权化,即数据要素的使用权和价值要归还给数据要素创造者,真正实现“我的数据我做主”;其关键技术有区块链、可信数据账户,以及资产数字化等技术;其核心价值是实现数据要素价值化。
区块链助力数据要素资源化
区块链的定义
狭义来讲, 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 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2020年7月,央行发文推动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体系的规范发展,同时给出区块链定义,即一种有多方共同维护,使用密码学保证传输和访问安全,能够实现数据一致性、防篡改、防抵赖的技术。
区块链的价值
- 一是区块链的创新理念。我们现有的数据存在于不同系统之间,数据之间要能对接上真的很难,但是在现有数据库和区块链理念的支撑下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 二是区块链是种关系网络。只要不同系统接入到同一个区块链网络,这两个系统之间就建立了通信握手的环节,进而这两个系统按照一定的条件,实现了数据互操性。
- 三是区块链具有不可篡改的可靠账本。区块链可以助力建立基于“技术信任”的可信数字环境,记录数据流通全生命周期的全息信息,激活数据要素在人、物、数之间的有效循环和价值释放,通过数据要素资源化助力数字化转型提升,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可信数据账户助力数据要素资产化
区块链技术革新数据确权制度。
- 一是与传统中心化数据存储方式不同,区块链采用去中心化技术可创建数据管理和授权新模式,为每个网民、企业等网络主体建立可信数据账户。
- 二是区块链技术为个人数据价值发现提供新机会,通过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个人可以创作和发布自己的数字内容,并获得相应的产权和报酬,实现个人数据价值发现和创造。
- 三是区块链加速数据共享和交易。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特点重塑互联网信任体系,消除单点故障和数据集中风险,提高数据安全性和可信度,可以实现个人数据在授权的情况下参与模型技术授权。
- 四是区块链体系中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自动化、去中介数据交易和价值转移,为互联网激励机制带来革新。
- 五是区块链作为一种“确权的机器”,能够实现资产的确权和流通,实现数字资源到数字资产的大转变,解决数字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助力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建立可信数据账户就可实现数据要素资产化。一是可信数据账户是与企业和个人身份绑定,二是可以实现每个人的数据归集,包括数字内容创作的权益实现。最主要的是能确保数据合规和隐私安全。
数据要素资产化从实践来说已取得显著进展。
- 一是《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2023年8月正式推出。规定解决了数据资源可以在财务报表当中体现,明确企业数据资源适用于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不改变现行准则的会计确认计量要求。通过针对数据资源制定专门统一规定,解决实务中对数据资源能否作为会计上的资产确认、作为哪类资产“入表”的疑虑,并明确计量基础。
- 二是多个企业现在也在积极开展数字资产的新业务新应用。比如说腾讯、阿里巴巴等多家企业所推出的数字产品交易服务平台。
- 三是国内各地正在探索数字资产交易。比如2023年8月15日上海公布《立足数字经济新赛道推动数据要素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算力总规模较“十三五”期末翻两番;支持上海数据交易所设立数字资产板块,研究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的数字资产上市发行和流通交易机制。
资产数字化技术助力数据要素资本化
资产数字化技术的内涵。资产数字化是指把物理空间的各种实物或非实物资产通过数字技术映射到网络空间中,将资产的使用权和所有权转化为可确定归属的数据。资产数字化之后,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上对资产进行交易、转让、确权、分红等操作。围绕和推动资产数字化的有关技术都归为资产数字化技术。
多个国家都在尝试利用资产数字化技术助力数据要素资本化。数据要素资本化最主要的是数据怎么股权化、证券化,以及数据进行抵押贷款。从数据资产的质押上来说,国内也正在尝试。联合数据资产登记确权、数据质量评估、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数据合规安全评估等权威第三方服务机构,通过数据产品合规审核上架、数据商资质审核机制互通、数据资产定价估值等业务评估审核后,银行开展无质押数据资产增信贷款业务。如2022年10月12日,北京银行城市副中心分行成功落地首笔1000万数据资产贷款。光大银行深圳分行也在2023年3月30日完成一笔1000万数据资产贷款。数据要素证券化是最终解决企业的融资通道,或者激活数据要素市场的最主要通道。2023年5月23日,香港证监会发表《有关适用于获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发牌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营运者的建议监管规定的咨询总结》(咨询总结),允许持牌机构向零售投资者提供服务。2023年6月1日《适用于虚拟资产交易平台营运者的指引》生效。2023年8月3日,港股公司BC科技集团旗下数字资产平台OSL宣布,已获香港证监会批准升级现有牌照。新加坡政府在数字资产交易已经进行了多年。
激活我国数据要素资本化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
- 一是建立数据账户体系,为每个人建立可信数据账户,激活个人数据生产积极性,实现数据高质量供给,为每个人能享受数据要素和经济发展红利奠定基础。
- 二是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探索国内从事数据服务的企业,经过评估以及股份资产数字化后,通过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方式到香港或新加坡数字资产市场上市融资,激活国内数据服务市场。
- 三是探索国内企业或个人参与香港数字资本市场交易的路径和模式,让国内各主体有机会分享数据要素资本化过程中的红利。
刘权 中国电子产业发展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俄罗斯自然科学研究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