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一不留神也被卷进AI圈刮起的”Vibe”风潮:从编程到营销,大家都在追求一种”感觉对了”的工作方式,这背后反映了AI正在改变我们与技术互动的方式。
2025年2月,OpenAI创始成员Andrej Karpathy的一条推文意外点燃了科技圈的集体想象。他描述的”Vibe Coding”体验——通过与AI对话而非传统编程完成开发任务——迅速突破技术圈层,成为大众文化现象。
这张Karpathy闭目沉浸在编程中的照片,配以”享受指数级生产力爆炸”的文字,精准捕捉了AI时代工作者的普遍渴望。这种表达方式的革命性在于:用”Vibe”(氛围/感觉)这个感性词汇包装硬核技术,成功消解了人机交互的冰冷感。
当代码报错时,Karpathy展现的解决方式——简单复制粘贴错误信息让AI重试——与传统编程的严谨调试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一种全新的工作哲学:过程不重要,结果才关键。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The nameless is the origin of heaven and earth.
The named is the mother of ten thousand things.
因The way of code网站对老子“道德经”的引用,氛围编程被网友戏称为“老子编程”。
跨领域:Vibe是如何征服各行业的?
营销领域的转型最具代表性。传统营销依赖严谨的消费者调研和策略规划,而”Vibe Marketing”倡导者主张:让AI批量生成海量内容,营销人只需凭”感觉”选择最”对味”的方案:团队不再字斟句酌每个广告词,而是让AI同时生成数百个版本,快速测试市场反应。
这种模式的优势与风险同样明显:
- 优势:响应速度提升300%,创意产出量增加10倍
- 风险:品牌一致性可能受损,策略呈现”薛定谔状态”
设计领域的变革同样深刻。”Vibe Design”平台如Lovart允许用户用”想要SPA般的宁静感”这类模糊描述生成完整设计方案,完全绕过色彩理论、排版规则等专业门槛。这种”描述即设计”的体验,正在重塑创意工作的价值链条。
音乐制作人里克·鲁宾的案例被奉为精神图腾——这位几乎不懂乐器的制作人凭借超凡”感觉”获得九座格莱美奖,完美诠释了”零技术+纯品味”的成功公式。当Anthropic与鲁宾合作出版AI生成的《The Way of Code》时,道家”无为而治”哲学与Vibe理念的契合更添神秘色彩。
争议:效率爆发还是技术泡沫?
随着概念热度飙升,质疑声浪同步高涨。技术社区的反击尤为尖锐,资深开发者Delbare的批评引发广泛共鸣:”两个Vibe Coder能产出过去五十个工程师才能写出的技术债务”。这种担忧指向核心问题:当开发过程简化为”感觉对了就接受”,代码质量、系统安全如何保障?
吴恩达的公开批评更具建设性。他认为”Vibe Coding”被严重误解——有效指导AI编程实际需要更深度的专业判断,而非减少思考。有趣的是,连Karpathy本人也开始修正概念,强调自己进行的是”real coding”而非盲目跟随感觉。
国内有的提出”自然语言编程”作为替代概念,强调仍需精确描述技术方案并人工review代码。这种态度分歧反映了行业对AI应用的两极认知:是降低门槛的工具,还是增强专家的助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Being and non-being create each other.
Simple and complex define each other.
Long and short determine each other.
High and low distinguish each other.
Front-end and back-end follow each other.
本质:Vibe现象的双重面相
文化符号层面,“Vibe”的流行绝非偶然。在通用人工智能AGI仍遥不可及的背景下,这个概念完美填补了叙事真空:
- 它足够模糊,可承载各种期待
- 它足够酷炫,符合科技圈身份认同
- 它承诺捷径,满足即时成就感需求
技术实践层面,Vibe揭示了人机协作的深层规律:
- 放大器效应:AI放大了使用者的专业基底。鲁宾的”感觉”源于数十年经验积累,Karpathy的”Vibe”依托深厚技术功底。对缺乏领域知识者,Vibe操作更可能产出”技术噪音”。
- 范式转移:从过程导向到结果导向。传统工作强调方法论与流程控制,Vibe模式更关注最终产出质量,中间过程交由AI优化。
- 认知负荷转移:从技术细节到意图表达。开发者不再纠结语法错误,而是聚焦业务逻辑描述。
启示:理性看待Vibe行业变革
对从业者的建议:
- 区分场景:原型设计适用Vibe方法,核心系统仍需传统开发
- 夯实基础:没有领域专业知识支撑的”感觉”如同空中楼阁
- 平衡效率与质量:快速迭代需配套严格测试机制
对企业决策者的提醒:
- 警惕”Vibe Revenue”陷阱——概念热度驱动的收入不可持续
- 建立AI生成内容的审核框架
- 投资员工专业能力建设,避免过度依赖工具
同时,在技术产品设计方向上:
- 分层体验设计:为新手提供Vibe式交互,为专家保留深度控制权
- 可解释性增强:使AI决策过程更透明
- 技术债务可视化:自动识别AI生成代码的风险点
未来:后Vibe时代的人机协作
当红杉资本用”Vibe Revenue”调侃概念炒作时,暗示着泡沫终将破裂。但Vibe现象揭示的深层趋势不会消失:
- 界面自然化:命令行→图形界面→自然语言的演进不可逆
- 工作抽象化:从操作工具到表达意图的转变将持续深化
- 专业重构:各行业的核心能力将重新定义
真正的未来或许在于找到平衡点——像Karpathy修正后的立场那样:既拥抱AI带来的效率革命,又保持专业判断力。当热潮退去,”Vibe”这个轻佻的词汇可能被淘汰,但它所代表的人机协作哲学——更自然、更直觉、更注重结果——必将持久影响每个行业的工作方式。
我们从《两篇帖子引发的快慢思考:AI 如何成为普通人的“胜负手”?》开始,为数治网院iDigi 产研总监老邪开启新的专栏“老邪说”,分为“说数”和“说AI”两个系列,来讲述从数据领域的元数据知识、AI 有关的元指令到元能力,希望能以“放眼量 天地宽”的积极心态,通过终身学习和弹性适应做好职业应对。
“老邪说”专栏将陆续推出从凯文·凯利、互联网女皇 Mary Meeker 给普通人的一堂 AI 课、吴恩达 AI 职业发展三步进阶到你的超级个体时代终身学习指南等精彩内容。
本篇结合生成式 AI 做出的核心摘要和解答,仅作为参考,请以原文为准。来源:网络,图片:Brett Jordan,Unsplash
碎片化学习,上 shuzhi.me !数智有你,一课开启:
- 一听微课堂破解“学用脱节”:¥9.9 即可试听,满3节15分钟AI适配个性化路径
- 二问微学习培养“即插即用”:¥99 入专属伴学群聊机器人或语音盒子发问答疑
- 三维微专业实现“产研融合”:¥199 解锁隐藏大厂案例、行业模板与工具包
打卡任一系列全部课程,再升级成数治Pro,唤起小治完成预约导师、实操练习、分享心得等任务,参与“学习显眼包”排名赢新年度学习卡、盲盒!
所有课件、题库、问答基于海光认证iDTM+DeepSeek R1应用生成。免改免维云上多端AI透明化终身学习,现在我的台我来站!
一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