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不是选择题!中国版“气候财报”明确企业交出绿色成绩单

气候准则的出台,通过构建标准化、可验证、可比较的信息披露体系,不仅为企业气候行动提供了"行动指南",更培育了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设施"。

ESG不是选择题!中国版“气候财报”明确企业交出绿色成绩单
出处:数治网综合

2024年11月,财政部联合八部委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标志着中国统一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建设正式启动。

数治网DTZed曾发布“要点详解《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基本准则》旨在规范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的披露,保证信息质量,包括总则、披露目标与原则、信息质量要求、披露要素、其他披露要求和附则六个章节。

作为该体系的首个专项准则,《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气候(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气候准则”)的出台,不仅是对”双碳”目标的政策响应,更是中国企业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制度性突破。

本文将从政策背景、核心机制、实施路径及行业影响四个维度,解析这一变革性制度设计。

一、政策背景:从国际接轨到中国特色的平衡

气候准则的制定经历了三年酝酿。2023年下半年,财政部会同外交部、发改委等9部门启动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S2)的中国适用性评估,组织22家企业开展模拟测试。

测试结果显示,虽然中国企业应用S2存在数据收集、情景分析等技术挑战,但其框架总体上具有适用性。这为”以国际准则为基础,兼顾中国特色”的准则制定策略提供了实证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准则制定采用了”分步走”策略:2027年前完成基本准则和气候准则的发布,2030年建成完整体系。同时将气候信息披露从“鼓励自愿”升级为“分步强制”:

  • 2027年前:央企、上市公司、重点排放单位先行实施
  • 2030年:覆盖全行业,未合规企业或面临融资限制

核心变化:

  • 碳排放数据必须经第三方鉴证
  • 高管薪酬与减排目标挂钩
  • 供应链碳足迹强制披露

这种渐进式路径既考虑了企业披露能力差异,也为行业过渡预留缓冲期。在实施安排上,初期采用自愿披露原则,待条件成熟后再转为强制要求,体现了政策设计的灵活性。

二、核心机制:四维披露框架的突破性设计

气候准则构建了”治理-战略-风险管理-指标目标”的四维披露体系,其创新性体现在三个层面:

1. 治理机制的重构

要求企业明确气候监督责任主体(第6条),规定治理机构需具备气候风险管理能力(第6条第二款),并将气候绩效纳入高管薪酬(第6条第五款)。

这种制度设计将气候风险从边缘议题提升至公司治理核心。对于已建立ESG治理架构的企业,允许整合披露(第8条),避免重复报告负担。

2. 战略韧性的量化评估

首创”气候韧性”披露要求(第17条),企业必须通过情景分析评估战略适应性。考虑到能力差异,准则允许分阶段实施:初期可采用定性分析(第18条),但高气候风险企业须在条件具备时转向定量模型。这种差异化要求平衡了先进企业与中小企业的现实差距。

3. 碳排放的精细化管理

建立覆盖范围一至范围三的全口径排放披露(第28条),其中范围三排放的15类细分(附录)为供应链碳管理提供标准框架。

针对金融业特别设置”融资排放”条款(第35条),要求银行、保险机构披露资产组合的碳排放强度,这将倒逼资本流向低碳领域。

三、实施路径:行业适配与过渡安排

准则实施面临两大挑战:行业差异性与数据可得性。对此,政策设计了多层次解决方案:

1. 行业差异化指引

在起草说明的原则第四点中,已启动电力、钢铁等9个高碳排行业的应用指南制定。以钢铁行业为例,其行业特定指标可能包括吨钢碳排放强度、废钢利用率等(第40条),而汽车行业则需重点披露供应链碳足迹(第34条)。这种分类指导模式增强了准则的可操作性。

2. 数据过渡方案

在起草说明的征求意见问题2中,对核算标准缺失领域,允许企业暂用国际标准;对范围三排放等复杂数据,接受估算值但要求优先采用实测数据(第37条)。这种务实态度降低了初期合规成本。

3. 能力建设支持

通过起草说明的原则第二点行业试点、第三方鉴证(第9条)等方式构建技术支持体系。特别是要求披露”核算方法变更及原因”(第31条第三款),推动企业持续完善数据治理。

四、影响评估:多重效应的传导链条

首先是新能源企业中的光伏、风电公司的低碳属性有机会获更高估值,其次是碳管理服务商包括咨询、软件、核查等机构将迎来千亿级市场,特别是在绿色金融方面,披露质量高的企业则还可获得利率优惠。

反观出口制造业面临着欧盟CBAM关税叠加国内披露的双重压力,中小供应商也不得不考虑的是,大厂会为合规或淘汰高碳供应链,主动降碳才有生存机会。
气候准则的实施将产生三层级影响:

1. 企业运营层面

  • 成本结构变化:碳密集型行业需增加减排投入(第12条),但可通过创新补贴(第14条)、碳交易收益(第15条)对冲。
  • 决策机制转型:内部碳定价(第38条)将改变投资评估标准,促使低碳项目优先获得资源。

2. 市场机制层面

  • 信息不对称缓解:标准化的气候信息披露(第26条)有助于绿色溢价形成,研究显示,高质量披露企业可获得5-7%的融资成本优势。
  • 金融传导效应:融资排放披露(第35条)可能使高碳资产风险溢价上升,加速”棕色资产”重定价。

3. 宏观经济层面

  • 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披露-评级-投资”链条,引导资本向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集聚。
  • 国际规则话语权:在起草说明的原则第三点中,采用与S2衔接的框架,但加入中国特色的治理要求,为全球标准贡献中国方案。
五、行动建议与未来挑战

气候披露已从“道德题”变成“必答题”。当你看完这份新规,发现它可不是简单的”填表格”,而是倒逼企业把碳管理真正融入血液!从供应链到董事会薪酬,条条都是硬核操作,不转型可能连融资都难…而早行动的企业,正将合规成本转化为竞争优势。所以,你的“绿色答卷”,准备好了吗?

数治网DTZed为帮助企业交好答卷,连员工通勤碳排放都考虑进去,给出从合规到竞争力的三步备战法:

1️⃣ 诊断差距(1个月内完成)

  • 对比现有数据与新规要求,重点查范围三排放缺口,细化到员工通勤
  • 模拟披露报告,测算潜在合规成本

2️⃣ 能力建设(3-6个月)

  • 引入碳管理软件,如EHS环境、健康和安全管理系统
  • 培训财务团队掌握碳核算技能

3️⃣ 战略重构(持续迭代)

  • 将碳成本纳入产品定价,如车企为每辆车增加碳成本标签
  • 申请绿色工厂认证获取政策红利

避坑要点:

❌ 不要用行业平均值估算排放——新规要求设备级数据(第28条)

✅ 建议建立碳数据区块链存证——防篡改且降低审计成本

最后,从目前来看,尽管制度设计周密,在实施中仍需关注:

  • 中小企业适应能力:建议对中小企业设置简化披露模板,提供政府补贴支持第三方鉴证。
  • 数据质量风险:需建立排放数据交叉验证机制,探索区块链技术在碳溯源中的应用。
  • 国际等效性:应加强与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的沟通,推动中外披露标准互认。
结语

气候准则的出台标志着中国从”政策驱动减排”迈向”市场机制减排”的关键转折。通过构建标准化、可验证、可比较的信息披露体系,不仅为企业气候行动提供了”行动指南”,更培育了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设施”。

随着2030年准则体系的全面建成,这一制度创新有望成为全球可持续治理的”中国样板”,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制度性公共产品。


来源:财政部网站,本篇针对以下政策文件由生成式 AI 做出的核心摘要和解答,仅作为参考,请以原文为准。点击下载:

1. 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气候(试行)(征求意见稿)
2. 《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气候(试行)(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

图片:Feri Tasos,Unsplash

发条评论

你的电邮不会被公开。有*标记为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