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跑断腿”到“一网通”:我国政务数据的共享创新与治理突围

数据共享是起点,安全是底线,应用是目标,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分类分级规则,扩大授权运营场景,让政务数据真正成为普惠民生、激活经济的核心引擎。

undraw_data-input_whqw
出处:数治网综合

近年来,为提升公共服务效能,我国政务数据共享与治理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不过,当前仍面临三大挑战:数据权属界定模糊如个人与企业数据归属、价值评估体系缺失(易虚增或低估)、跨域协同标准不统一。

《政务数据共享条例》作为我国首部从打破数据孤岛到构建安全体系的专门行政法规,自2025年8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政府治理正式迈入“数智法治”新阶段,如《全国一盘棋:如何用一体化政务大数据打造”超级大脑”?》提到。本文结合”数据5A”治理法则、数据驱动决策的​​四个锚点以及数治网院iDigi的知识-能力-实用三维升级,来揭秘我国政务数据从“跑断腿”到“一网通”的共享创新与治理突围。

01 从资源化到要素化的演进路径

1. 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政务数据治理的法治基础

国务院审议通过的《政务数据共享条例》标志着政务数据管理进入法治化新阶段。该条例以数据安全为前提,明确了采集、存储、传输、使用、销毁等全流程规范。

条例通过明晰权责解决了共享中的“模糊地带”,如所示的数据分类分级规则(来源2:个人身份证号B级保护、照片文件A级保护)和强调的“同态加密+区块链”技术组合(来源4),共同构建了从源头到销毁的闭环防护体系。湖北省大数据平台汇聚250亿条数据时,同步实施数据质量规范(来源3),体现了全周期管理的实践价值。

2. 全域协同架构:打破数据孤岛的三大模式跃迁

政务数据共享模式演变的揭示(来源3),完整呈现了从“多对多网状”到“一体化星型”的进化路径。福建省一体化平台(来源3平台建设案例二)通过对接国家平台和地市平台,实现800亿条数据的跨域流通,印证了全域协同的可行性。

技术层面,提出的“分布式云+云边协同”架构(来源4),通过异构计算调度解决跨地域算力不均问题,与成都市“智慧蓉城”平台(来源3应用服务案例一)的三级数据体系形成呼应,证明物理分散、逻辑统一的全域治理已成为现实。

3. 全链路安全防护:技术与管理双轮驱动

数据安全运营体系(来源2图1)展示监控-评估-应急的全链路闭环,与“六维防护”(加密/脱敏/水印/区块链/访问控制/匿名化,来源4)形成技术矩阵。中山市政银合作案例(来源3应用服务案例二)在贷款风控中应用隐私计算,验证了敏感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可行性。

图 1 数据安全运营体系框架图

管理制度方面(来源2表1),三级文件体系将顶层要求转化为200余项操作规范,如数据权限申请需经历6道审批流程,确保安全策略贯穿数据流转各环节。

4. 全量数据融合:从政务数据到城市数据生态

在第四阶段模式显示(来源3),政务数据正与社会数据加速融合。杭州市“城市大脑”整合公共服务数据,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来源3平台建设案例三)汇聚105TB科研数据,体现全量归集趋势。

技术支撑上,“湖仓一体”架构支持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统一处理(来源4),日均处理7200万条数据的成都平台(来源3应用服务案例一)证明该方案的可行性。浙江省(来源3模式创新案例一)通过数据高铁实现80%数据秒级共享,破解了全量数据处理的时效瓶颈。

5. 全运营价值释放:公益性与市场化双轨并行

浙江省数据授权运营(来源3图8)与“赋能产业生态”的提法(来源1)形成政策呼应。实践层面呈现两种路径:公益性运营如知识中心的30万用户服务,市场化运营如福建开发服务平台的16个应用场景。

图 8 授权运营模式

而提出的“业务模型库”概念(来源4),将高龄补贴、企业风控等场景抽象为可复用的数据产品,使数据价值转化效率提升4.5万次/年(来源3平台建设案例二)。财政部数据资产管理意见的落实,标志着运营模式从简单共享转向深度价值挖掘。

02 数据驱动政务变革的创新实践​​

1. 数据驱动决策优化:从分散到协同的治理升级​​

政务数据的共享与整合正在重塑政府决策模式。国务院通过的《政务数据共享条例》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构建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来源1),通过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跨层级、跨地域数据融合。例如,湖北省大数据能力平台汇聚250亿条数据,支撑人口、法人等6大基础库建设(来源3),使决策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这种转变解决了传统治理中信息孤岛导致的决策滞后问题。成都市“智慧蓉城”平台通过三级数据体系实时推送21亿条数据,精准识别特殊人群需求(来源3),证明数据整合能提升应急响应与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2. 效率提升:标准化流程与自动化治理​​

数据共享直接压缩行政成本。福建省一体化平台通过标准化数据元分类(来源3),将数据申请审批时间缩短80%。安全运营体系通过实时监控、自动日志审核(来源2),将安全事件处置效率提升50%。

技术赋能是关键。AI大模型自动完成数据清洗、质量检测(来源4),减少人工干预;云原生架构支持流批一体计算(来源4),使数据分析耗时从小时级降至分钟级。中山市政银数据融合案例中,95类政务数据直接赋能银行风控,贷款审批周期缩短70%(来源3)。

3. 个性化服务:从“一刀切”到精准供给​​

数据分类分级(来源2表2)为个性化服务奠定基础。广州市海珠区以身份证号为唯一标识,关联40余项生命周期数据,为孕产妇、孤寡老人等11类群体定制服务(来源3)。

隐私计算技术平衡了精准与安全。同态加密、差分隐私技术,使得数据可用不可见(来源4)。例如,开发测试环境通过脱敏节点处理数据(来源2图6),既保障隐私又支撑个性化应用开发。

图 6 一体化大数据平台数据安全防护示意图

4. 问题解决:闭环管理与风险预判​​

数据驱动构建了“监测-预警-处置”闭环。应急响应流程(来源2)通过可视化监控,提前发现90%的业务安全问题;浙江省“数据高铁”实现80%数据秒级共享(来源3),快速响应民生诉求。

社会协同扩大解题半径。杭州“城市大脑”融合多源数据(来源3),优化交通调度;浪潮云构建的分布式政务云(来源4),通过边缘计算实时处理物联数据,提升灾害预警精度。

03 从认知深化到实践落地​​

1. 政务数据治理的知识体系构建​​

首先,四篇文章(来源1至4)共同勾勒出政务数据治理的知识演化提升。

  • 国务院《政务数据共享条例》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确立共享规则(来源1),标志着认识层面完成政策奠基;
  • 提出的“数治金字塔1.0”模型和分类分级规则(来源2),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标准,推动行业通识形成;
  • 对数据所有权、运营模式的探讨(来源3),以及提出的政务数据云六大技术环节(来源4),则促成跨部门技术共识。

这种从政策定义到技术标准再到价值认同的递进,构建了完整的认知链条。

2. 政务数据治理的能力进阶​​

能力建设呈现阶梯式发展。

  • 安全运营体系框架(图1)和建设架构(图3)为机构提供安全防护能力认定基准(来源2);
  • 湖北省“数据大仓库”、福建省一体化平台等案例(来源3),证明地方政府已具备数据汇聚与共享的胜任力;
  • AI大模型加持、云原生架构等技术验证了复杂场景下的实战能力(来源4)。

这种“标准制定→案例验证→技术突破”的闭环,实现了从基础到创新能力的跨越。

图 3 数据安全建设体系架构

3. 政务数据治理的实用转化​​

实用层面呈现螺旋上升态势。

  • 操作流程(如数据销毁方案)和表单模板(表1)提供了微观实操工具(来源2);
  • 政银数据融合、城市大脑等场景是中观实践范例(来源3);
  • 分布式云、泛在物联等技术方案则解决宏观实务痛点(来源4)。

三者共同形成“工具支撑场景→场景驱动技术→技术反哺工具”的良性循环,最终落地为成都“一网通享”(来源3)、中山市贷前风控等民生应用。

知识体系是基础,能力建设是桥梁,实用转化是目标。国务院条例(来源1)激发地方探索(来源3),地方经验又反哺技术迭代(来源4),而技术标准(来源2)则固化成果形成新认知。

这种“政策牵引-实践反馈-技术固化”的升级路径,推动政务数据治理从理论构想走向大规模应用,最终实现数据要素价值释放与社会治理效能提升的双赢。

04 政务数据共享治理新突破

2025年《政务数据共享条例》首次以行政法规确立共享规则,此前经历2016年《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的初步探索,2020年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的政策突破。浙江、广东等地先行试点,如杭州2019年出台全国首个公共数据开放地方法规。

湖北“数据大仓库”整合58个部门10亿条数据,采用混合云架构实现跨域调度;福建一体化平台通过“链上共享”技术,实现不动产登记与税务数据实时核验,办理时限从3天缩至2小时。

分类分级管理采用自然语言处理自动标注敏感字段;全生命周期监控通过部署轻量级探针,实现数据流转轨迹追踪;应急响应采用AI预测模型,提前识别90%以上潜在风险。

中山市政银合作项目运用联邦学习技术,在保护企业隐私前提下,将政务数据与银行风控模型对接,小微企业贷款审批通过率提升27%。成都“智慧蓉城”平台通过流式计算实现7200万条/日数据的实时分析。

国家正推进数据资产入表试点,厦门已建立包含数据质量、应用场景等6维度的评估模型;江苏成立省级大数据集团,探索“授权运营+收益分成”的市场化模式。技术层面重点研发多模态数据融合算法,解决医疗、交通等领域跨域标准不统一问题。

结语:新质生产力驱动治理升级

当前政务数据治理已实现从资源化到资产化的跨越,正向要素化阶段迈进。数据5A治理法则的实践表明,未来需重点突破三方面:完善数据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全国一体化标准体系,培育专业运营主体(如国有数据公司)。通过法规、技术、生态协同发力,最终实现数据要素的高效配置和价值释放。

政务数据治理体系包含三大核心环节。

  • 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各地通过构建“数据大仓库”(如湖北)、一体化平台(如福建)实现数据集中管理。
  • 其次是安全防护机制,采用分类分级管理(将数据分为核心、敏感等5级)、全生命周期监控(部署监测探针)和应急响应体系(7 * 24小时巡检)保障数据安全。
  • 最后是应用创新模式,形成主题驱动(多部门协同)、集中共享(星型架构)、融合应用(政银合作)等典型场景。

技术支撑方面呈现四大创新方向。

  1. 分布式云架构解决算力瓶颈,通过跨域调度和云边协同提升资源利用率。
  2. AI大模型赋能数据治理,实现元数据自动标注、质量检测智能化。
  3. 湖仓一体技术突破存储限制,支持实时分析与事务处理。
  4. 区块链与隐私计算技术(如联邦学习)保障数据流通安全。

典型地区探索出特色发展路径。案例表明,数据融合应用能有效提升政府响应速度和服务质量。

数据共享是起点,安全是底线,应用是目标。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分类分级规则,扩大授权运营场景,让政务数据真正成为普惠民生、激活经济的核心引擎。

正如提出的,构建以数据为核心,以“云网边端”为支撑的分布式政务数据云基础设施(来源4),持续优化协同能力,才能最终实现《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的”两底座”目标,让政务数据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能。

为落实条例有关明确数据共享原则、优化目录管理、强调安全保障等亮点,数治网院iDigi 特别推出政务数据系列微课:

  • 政务数据:特征、治理与应用场景
  • 政务数据通用框架体系解析
  • 政务数据资源目录从架构设计到实施、编制规范与实务
  • 政务云数据资源目录编制与国标落地
  • 政务地理空间数据资源与跨部门共享
  • 政务数据资源体系化管理与应用实践

欢迎各级机构在文末扫码@老邪 获取先开设后付费机会,更好地共同推动政务数据建设,实现安全共享与价值释放,提升政府数字化治理能力。


来源:

  1. 国务院常务会议解读 | 我国将推动政务数据安全有序高效共享利用
  2. 《图说落地架构示例 一文揭开政务数据安全运营与治理》
  3. 《政务数据共享运营及其平台、服务与模式案例解析(附下载)》
  4. 《政务数据云的架构、定位及六大关键技术环节面面观》

本篇针对全文结合生成式 AI 做出的核心摘要和解答,仅作为参考,请以原文为准。


碎片化学习,上 shuzhi.me !数智有你,一课开启:

  • 升级为数治Pro会员15分钟AI适配个性化学习路径
  • 从真实业务“小而痛”场景入手定制职能模块微课件
  • AI工具、脚本、模板、速查卡片等实战包一步到位
  • AI共创导师+Q小治盒子陪你云上多端随时随地随学

所有课件、题库、问答基于海光认证iDTM+DeepSeek R1应用生成。免改免维云上多端AI透明化终身学习,现在我的台我来站!

更多有关模块课程、配套工具、框架问卷、服务矩阵以及整改案例等数治Pro一站式治理,欢迎扫码入群 @老邪 了解、获取。

发条评论

你的电邮不会被公开。有*标记为必填。